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型钢 > 市场分析

6月液晶面板价格,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上涨

来源:头条 作者: chanong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65英寸面板价格已下跌10美元,从32英寸到65英寸无一个尺寸不“降价”,所有主流液晶面板尺寸均创历史新低……6月以来,液晶面板行业“价格下跌正在加速”,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业内人士一致感叹“冬天一夜之间开始”。

意外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从2016年6月到2017年底,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徘徊在72美元左右,但现在仅为38美元,而同期55英寸面板的平均价格约为72美元。从200美元到现在的122美元,40英寸面板的价格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上涨。价格从140美元跌至目前的68.33,354美元,跌幅过半。

业内专家表示,近两年液晶面板市场价格不断下跌,曾多次被认为触底,但2019年6月再次全线下跌,跌破历史高点。据说结果实际上超出了业内大多数公司的预期。

对此,行业研究认为,价格下降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近年来8.6代线、10.5/11代线产能有所增加,6代OLED线产能有所增加。二、液晶面板行业需求低迷,PC市场持续低迷手机市场2018-2019年全球销量下滑,面临液晶、电视等OLED显示器的冲击,市场销售格局也相对低迷,唯一不断扩大的商用显示市场基数有限且较小,供给和消费能力不足以抵消其他行业的低迷。

“产量在增加,但消费却没有改善甚至部分收缩,这构成了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市场价格战。”对此,日本和韩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已经停产了部分液晶生产线但产能并没有退出市场:一方面,这些生产线作为废旧生产线出售,并在其他地区生产;另一方面,日本和韩国增加了有机EL面板的产量。这两项结果导致“地区企业缩减生产线,全球供应量增加”。

不过,6月份导致全球液晶面板供应格局发生意外变化的因素并非上述的“长期”事件。分析师表示,贸易战升级威胁导致的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618电商节期间销售低于预期是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的“短期因素”。 6 月份的降幅超出预期,尤其是下半年。不过,语言上虽然称其为短期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否“由短期转为长期”,目前仍不清楚。

下跌是修正的机会,成本战就开始了。

面对液晶面板新一轮的降价,行业市场反应更加谨慎。这是因为,价格沿成本线下降不仅意味着“行业价格趋势的变化”,而且意味着这种变化本身的“不可持续性”。面板企业如果长期销售产品,可能会蒙受损失。

为此,部分面板企业从6月下旬开始“减少产线作业频率”,以稳定价格,并通过减少供应来减少财务损失。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这标志着该行业自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价格下降已进入“新阶段”。 —— 股票市场重新分配。

从市场价格逻辑来看,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大陆的“增产”,包括OLED/二手LCD的新线、8.6/10.5/11代。产量的增加正在对全球市场的供应结构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四川省近年来建成了3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包括中电熊猫8.6代线、成都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新丽(仁寿)第5代和绵阳惠科8.6代线等。液晶面板生产线和绵阳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这只是中国大陆扩大显示面板产能的冰山一角。

那么新的问题是,“面板企业难道不知道大规模扩产会导致价格下降吗?”对此,英国央行以务实行动予以回应。自2017年底全球首条10.5/11代线在合肥投产以来,一直以“市场成本”价格对外销售产品,完全击败了此前日本、韩国的价格。各家公司对65英寸以上面板都有限制,面板尺寸高价垄断。京东方出于“成本优势”,采取了这样的“策略”:相比韩国8.5代线,一块玻璃基板可以切割三片65英寸面板,剩余材料占据了近40%的加工面积;65- 10.5/11代线上可切割英寸玻璃基板利用率高达95%,一次可切割8片65英寸面板。高效率和低成本在市场供过于求和价格竞争下给不同企业带来的压力“产生巨大差异”。

“目前韩国、日本、台湾面板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初创期,而我们大陆的优势在于产业链规模化、供应多元化、成本较低。”业内人士总结道。当企业在10.5/11代LCD线和第6代OLED线实现技术平价或超越后,在应用端市场扩张不利的背景下,全球面板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擅长“成本”,这是唯一的差异化因素。

只有价格进入亏损区间,才有利于高成本、落后产能的退出。例如,JDI最近一轮裁员、三星撤出8.5代线并加速向QD-OLED实验技术过渡,以及台湾群创少数股东提出的群创与友达合并的提议,都促成了这一结果。行业产能。这反映了价格低于价格。 “结构性”重组趋势。

因此,市场的基本表现仍然是价格战和降价,但底层的市场变化是全球面板行业的“布局重组”。 6月下旬突破历史低点的大规模降价,正是这一变化的“转折点”。以厂商控制成本能力为核心的世纪面板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优胜劣汰已开始,面板行业进入3.0时代

“这场市场价格战很可能超出预期。”这是业内人士对于当前液晶面板价格走势的基本共识。从传统角度来看,新世代线(目前中国大陆主要是10.5/11代线和第6代OLED)的技术创新往往是由于产能增加而引起的变化,并在2.0左右导致行业价格下降的趋势2018年。然而,此次价格下跌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创下新低,其特点是多重市场因素的调整,而不是简单的供给革命。

因此,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一个3-4年的行业价格下降周期正在进行中。市场需要为此做好长期准备。这些长期的变化在液晶面板的历史上也可见一斑:液晶面板制造中心第一次从美国转移到日本,第二次从日本转移到韩国。现在我们要把全球显示面板制造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 ——后者堪称面板行业的3.0时代。

国内显示面板的掌门人、京东方领导者王东升刚刚完成“交接”,他表示,“目前的毛盈余主要是国内投资过度造成的”。王东升先生预测,“未来一两年、三年,肯定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未来,由于优胜劣汰,全球半导体将有三到五家大企业显示行业,只剩下一个。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根据王东升的判断,全球显示面板行业一半以上的企业将会消失。对于目前价格战的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真正的“机会”。能生存的人就会一帆风顺,不能生存的人就会成为别人称王的垫脚石。对此,国内面板企业已经准备已久。例如10.5/11代线为业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屏制造经济性,大屏将成为未来8K电视的标准配置。同时,第6代柔性OLED产线也是中小尺寸。在显示创新方面,可折叠手机和可折叠显示消费电子将是差异化产品。这些行业顶端的创新,对于本土企业来说,也是“除了成本优势”之外更重要的“信息”。

也就是说,面板行业“一夜之间进入了冬天”。然而,这个冬天却是一个“野火永不熄灭”的冬天。行业龙头企业翘首以待“春分”。寒冬是优胜劣汰的时代,也为优秀企业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在十几个月内确定谁会笑到最后。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6月液晶面板价格,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上涨

chanong

|

65英寸面板价格已下跌10美元,从32英寸到65英寸无一个尺寸不“降价”,所有主流液晶面板尺寸均创历史新低……6月以来,液晶面板行业“价格下跌正在加速”,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业内人士一致感叹“冬天一夜之间开始”。

意外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从2016年6月到2017年底,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徘徊在72美元左右,但现在仅为38美元,而同期55英寸面板的平均价格约为72美元。从200美元到现在的122美元,40英寸面板的价格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上涨。价格从140美元跌至目前的68.33,354美元,跌幅过半。

业内专家表示,近两年液晶面板市场价格不断下跌,曾多次被认为触底,但2019年6月再次全线下跌,跌破历史高点。据说结果实际上超出了业内大多数公司的预期。

对此,行业研究认为,价格下降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近年来8.6代线、10.5/11代线产能有所增加,6代OLED线产能有所增加。二、液晶面板行业需求低迷,PC市场持续低迷手机市场2018-2019年全球销量下滑,面临液晶、电视等OLED显示器的冲击,市场销售格局也相对低迷,唯一不断扩大的商用显示市场基数有限且较小,供给和消费能力不足以抵消其他行业的低迷。

“产量在增加,但消费却没有改善甚至部分收缩,这构成了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市场价格战。”对此,日本和韩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已经停产了部分液晶生产线但产能并没有退出市场:一方面,这些生产线作为废旧生产线出售,并在其他地区生产;另一方面,日本和韩国增加了有机EL面板的产量。这两项结果导致“地区企业缩减生产线,全球供应量增加”。

不过,6月份导致全球液晶面板供应格局发生意外变化的因素并非上述的“长期”事件。分析师表示,贸易战升级威胁导致的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618电商节期间销售低于预期是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的“短期因素”。 6 月份的降幅超出预期,尤其是下半年。不过,语言上虽然称其为短期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否“由短期转为长期”,目前仍不清楚。

下跌是修正的机会,成本战就开始了。

面对液晶面板新一轮的降价,行业市场反应更加谨慎。这是因为,价格沿成本线下降不仅意味着“行业价格趋势的变化”,而且意味着这种变化本身的“不可持续性”。面板企业如果长期销售产品,可能会蒙受损失。

为此,部分面板企业从6月下旬开始“减少产线作业频率”,以稳定价格,并通过减少供应来减少财务损失。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这标志着该行业自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价格下降已进入“新阶段”。 —— 股票市场重新分配。

从市场价格逻辑来看,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大陆的“增产”,包括OLED/二手LCD的新线、8.6/10.5/11代。产量的增加正在对全球市场的供应结构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四川省近年来建成了3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包括中电熊猫8.6代线、成都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新丽(仁寿)第5代和绵阳惠科8.6代线等。液晶面板生产线和绵阳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这只是中国大陆扩大显示面板产能的冰山一角。

那么新的问题是,“面板企业难道不知道大规模扩产会导致价格下降吗?”对此,英国央行以务实行动予以回应。自2017年底全球首条10.5/11代线在合肥投产以来,一直以“市场成本”价格对外销售产品,完全击败了此前日本、韩国的价格。各家公司对65英寸以上面板都有限制,面板尺寸高价垄断。京东方出于“成本优势”,采取了这样的“策略”:相比韩国8.5代线,一块玻璃基板可以切割三片65英寸面板,剩余材料占据了近40%的加工面积;65- 10.5/11代线上可切割英寸玻璃基板利用率高达95%,一次可切割8片65英寸面板。高效率和低成本在市场供过于求和价格竞争下给不同企业带来的压力“产生巨大差异”。

“目前韩国、日本、台湾面板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初创期,而我们大陆的优势在于产业链规模化、供应多元化、成本较低。”业内人士总结道。当企业在10.5/11代LCD线和第6代OLED线实现技术平价或超越后,在应用端市场扩张不利的背景下,全球面板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擅长“成本”,这是唯一的差异化因素。

只有价格进入亏损区间,才有利于高成本、落后产能的退出。例如,JDI最近一轮裁员、三星撤出8.5代线并加速向QD-OLED实验技术过渡,以及台湾群创少数股东提出的群创与友达合并的提议,都促成了这一结果。行业产能。这反映了价格低于价格。 “结构性”重组趋势。

因此,市场的基本表现仍然是价格战和降价,但底层的市场变化是全球面板行业的“布局重组”。 6月下旬突破历史低点的大规模降价,正是这一变化的“转折点”。以厂商控制成本能力为核心的世纪面板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优胜劣汰已开始,面板行业进入3.0时代

“这场市场价格战很可能超出预期。”这是业内人士对于当前液晶面板价格走势的基本共识。从传统角度来看,新世代线(目前中国大陆主要是10.5/11代线和第6代OLED)的技术创新往往是由于产能增加而引起的变化,并在2.0左右导致行业价格下降的趋势2018年。然而,此次价格下跌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创下新低,其特点是多重市场因素的调整,而不是简单的供给革命。

因此,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一个3-4年的行业价格下降周期正在进行中。市场需要为此做好长期准备。这些长期的变化在液晶面板的历史上也可见一斑:液晶面板制造中心第一次从美国转移到日本,第二次从日本转移到韩国。现在我们要把全球显示面板制造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 ——后者堪称面板行业的3.0时代。

国内显示面板的掌门人、京东方领导者王东升刚刚完成“交接”,他表示,“目前的毛盈余主要是国内投资过度造成的”。王东升先生预测,“未来一两年、三年,肯定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未来,由于优胜劣汰,全球半导体将有三到五家大企业显示行业,只剩下一个。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根据王东升的判断,全球显示面板行业一半以上的企业将会消失。对于目前价格战的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真正的“机会”。能生存的人就会一帆风顺,不能生存的人就会成为别人称王的垫脚石。对此,国内面板企业已经准备已久。例如10.5/11代线为业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屏制造经济性,大屏将成为未来8K电视的标准配置。同时,第6代柔性OLED产线也是中小尺寸。在显示创新方面,可折叠手机和可折叠显示消费电子将是差异化产品。这些行业顶端的创新,对于本土企业来说,也是“除了成本优势”之外更重要的“信息”。

也就是说,面板行业“一夜之间进入了冬天”。然而,这个冬天却是一个“野火永不熄灭”的冬天。行业龙头企业翘首以待“春分”。寒冬是优胜劣汰的时代,也为优秀企业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在十几个月内确定谁会笑到最后。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