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新格局赋予新使命,新阶段新格局新发展
chanong
|编者注
科技杂志传承人类文明,汇集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第十七届科技杂志发展论坛由学会会长、学会主办的某知名科技杂志主编、杂志出版界代表、杂志评价体系专家等出席。特邀嘉宾分享了基于“新阶段、新格局、新使命”的一流期刊建设,分享了期刊未来发展的经验和建议。本期为《谈谈科技杂志》系列的第一期。
打造优质科技期刊,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段淑敏: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神经科学通报》(《神经科学通报》英文出版)主编
我认为科技杂志的目的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成果的平台。科学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发表在杂志上,可以与他人分享、同事之间讨论并继续研究。根据发现的问题继续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反映了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声誉,也是对科研活动的评价。中国建立自己的一流期刊不仅会支持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也有利于中国科学家发表优秀的科研成果。
一本好的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是文章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文章才能让其声誉逐渐提高。第二个是期刊的国际化,要有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来投稿,就需要编委会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这也需要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国际化,这是创造科技所必须的。杂志。
此次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可以共同探讨科技期刊常见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预计众多中国科技期刊将受益于高质量快速发展,也将造福于广大国人。这也是对国际科学的贡献。
坚持科学家办刊和国际办刊,为材料期刊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锐:《材料科学技术》 (JMST) 主编
《材料科学技术》(JMST),创刊于1985年,已出版37年,是我国第一份材料科学英文学术期刊,最新SCI影响指数为10.319,在我国材料类综合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该杂志的编委会由158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学术编辑18名,国际编辑50名,保证国际化。编辑部聘请30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担任科学编辑,直接参与稿件处理和决策,践行科学家的杂志管理理念。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日积月累。因此,期刊需要有一定的出版史才能发挥影响力。当杂志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促进杂志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杂志群体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杂志影响力的提升。 JMST立足于期刊影响力,创造规模效应的同时避免了优秀作者的流失,逐步成为国际材料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目前金属学会期刊包括JMST、《金属学报》等6种学术期刊,以及《焊接与连接》、010-2种JMST子刊,目前正在形成期刊群。 30000个即将释放。
创办学术期刊,首先要“做强”,做高品质,再“做大”,才能获得一流的学术影响力。我们要确保杂志保持“活力”,在“做强做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办刊“做强、做大、活跃”的基础上,坚持为专业和科学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将同步提升杂志的质量和数量,在数量上传承质量,全面扩大杂志影响力。
新科技发展形势下,期刊国际化应重新定义
徐云碧:《绿色能源》 副主编
TCJ 正在庆祝成立10 周年。每年出版的文章数量已达到传统双月刊杂志的水平,可以说是一本成熟的杂志。这得益于中国作物协会、期刊编辑部、编委会特别是技术编委会、审稿人以及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作物科学管家杂志。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开创新阶段、新格局、新使命。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要求,因为三鑫的标准非常高。对于《TCJ》来说,该刊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肩负着新的形式、新的使命,将同步提高文章质量和数量,提高国内外影响力。作物科学专业和晋升受到同等重视。
新的科技发展形势下,期刊国际化需要重新定义。所谓国际化,并不是代表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发达国家,而是代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过去,我们担心TCJ发表了太多中国作者的论文。用不同国家作者,特别是中国作者所写论文的比例作为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是值得商榷的。过去CNS发表的论文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当时没有人怀疑CNS的国际化。同样,随着中国的发展,基于国家的规模,发表的论文比例相对较高也是完全合理和正常的。目前,在很多海外英文期刊,包括我担任多年编辑的TAG,中国作者的投稿率和发表率经常超过50%。因此,衡量一本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不是看文章发表国家的代表性,而是看该期刊发表的文章是否指导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领先成果。判断。 TCJ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章比例仍严重不足,与国际顶级期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疫情的消退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我希望杂志的国际化能够逐步推进。
科技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支撑
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已有113年的历史。我会自成立以来,就强调学术期刊作为长期学术交流论坛的作用,先后建立了“《作物学报(英文版)》”和“《地学杂志》”,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好的科技杂志。这是因为优秀的学术期刊不仅能促进学术交流,还能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是科技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结构。
目前,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或协办的科技期刊有20种,其中学术期刊19种,普通科学期刊1种。这些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是,以中文期刊为主,逐步发展为中英、汉英双语期刊,由传统的实体文章、文章出版向数据论文和网络出版拓展。
未来,中国地理学会将搭建一个科学家的交流平台,包括学术期刊,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互动平台,交流期刊经验和期刊成长的平台,我们会继续走下去。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国内优秀论文在国内顶尖期刊上发表,同时不断扩大期刊推广,加强国际论文征集,让期刊更加适合举办专门的国际论坛
评价世界一流期刊的标准有很多,但我认为有两个核心标准:一是该领域世界主流学者阅读该期刊并作为首选提交;二是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否足以引领该领域的发展。科技杂志的发展与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提高,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没有多少发言权,这将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这将是困难的。让您的技术杂志成为世界级的。另一方面,从世界顶级期刊的赞助机构来看,除部分商业出版机构外,大部分都是由发达国家的学术机构赞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推进商业期刊出版集群的建设,更要考虑从长远角度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由我国优秀的科技学会主办。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一流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打造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出版集群
刘兵:中华医学会杂志副理事长
搭建平台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中华医学会会刊集投稿与审稿、编辑加工、制作、出版、销售于一体,实现杂志管理、内容采编、制作发行、杂志数字化、数字化,形成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我们还为国内医学期刊提供平台服务。截至2022年6月,平台期刊总数已达200种,文章总数超过124万篇,图表75万张,结构化文档27.5万篇。杂志社不断探索出版新模式,成为首批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后,于2021年获批成立国家出版出版总署出版业技术与标准化重点研究院——。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入选国家出版局出版一体化发展工程全国“出版一体化特色单位”,并荣获2020-2021年度数字出版协会责任贡献单位称号。
期刊长期的经营实践表明,数字化、集约化出版可以加强期刊专业化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期刊出版效率,提高期刊内容质量,提高工作质量。成本并不断提高运营能力。杂志逐步完成了从纯纸质出版到全媒体出版、从内容提供到信息服务的转变,并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技术、出版和管理团队。
未来,期刊将坚定推进并稳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工程,不断强化期刊学术质量,持续探索建设一体化学术出版平台,打造数字出版生态圈。链条逐渐。引领和推动我国科技杂志发展,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杂志的平台作用,为我国科技杂志建立优秀平台,走在前列。科技自主权,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出版集群,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和健康中国建设。
朝着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我认为我国医学期刊首先需要学**国际期刊出版范式中集群出版和创新的先进理念。三要完善平台,打造建设和交流能力。四要加强编辑人员培训,提高编辑人员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光明网记者吴跃桐张帆江南)
(本文首发于学**服务365公众号)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