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型钢 > 市场分析

种树能获得碳排放积分吗,种多少树能解决全球变暖

来源:头条 作者: chanong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风和煦,春风徐徐。时值三月,风景秀丽,绿意盎然。一切都被这迷人的春风吹拂着。 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1日是世界林业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天是“地球一小时”。

近年来,全球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许多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9年8月,冰岛为第一座消失的冰川举行“葬礼”;2020年的全球热浪和森林大火,使北极海冰融化至有记录以来第二低的水平;2021年2月上旬,洪水袭击了印度北部邦,造成致命的死亡。冰川破裂,造成数十人死亡。

2019 年的一项重大研究表明,自2000 年代初以来,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是1975 年至2000 年期间的两倍。冰川萎缩使河流水源不稳定,增加了发生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

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体滑坡、洪水……地球变暖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成为世界共识。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采取的碳减排措施对全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日本在2009年首次提出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碳排放强度40%至45%,并增加森林蓄积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亿立方米。所有这些目标均在2019年提出并实现。

2015年再次提出,二氧化碳(CO2)排放力争2030年达峰。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除力争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外,中国还将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涉及到两个新概念:碳峰值和碳中和,碳峰值一般是指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高位,随后进入平台期并持续下降的状态。这是从增长转向衰退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碳排放峰值。

碳中和是对碳达峰目标的进一步推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吸收,抵消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生成。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现阶段,各地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目标是“净零排放”。

今年的两份政府活动报告再次指出,要坚决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这些政策建议相互交织,体现了中国对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实现碳中和的坚定承诺。

纵观国际社会,英国和德国均在1970年代初达到碳峰值,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两国均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于2007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布的碳中和目标晚了10年,但虽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承诺用40到6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但中国的承诺晚了10年,只持续了30年。而且任务更加艰巨。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社会不太平,对于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中国来说,能源价格波动、恐怖主义、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国家和中国。获取外部资源。

鉴于资源有限,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不仅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为长期依赖化石燃料资源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变革。

中国碳排放量高

排名世界第一

我们需要实现碳中和的最直接原因是我国的碳排放量如此之高,不仅污染了气候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1.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8%,美国以52.8亿吨位居第二,印度以26.2亿吨位居第三。

总排放量与经济总量和人口直接相关。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高碳排放此前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

纵观近年来中国碳排放的历史轨迹,有三个明显的点。第一个高峰期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日本重工业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首次达到峰值。

其次,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踏上全球化之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这个节点的碳排放也开始加速,2000年达到33亿吨,2019年达到5000万吨。

另一个节点是,2013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开始呈现负增长。

人均碳排放量正在快速增长,但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相比,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低于该国的排放量,也低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主要能源出口国更是如此。

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8%,而美国碳排放量下降至15%。但从历史积累来看,中国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而且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美国,曾经占碳排放量的一半。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炭消费。

CAIT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17.1亿吨,其中发电、供热行业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42.2%,工业制造过程排放量占38.9%。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排放份额分别为8.6% 和5.4%。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排放明显较低,而工业部门的排放则相对较高。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单位GDP碳排放量仍位居世界前列。中国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碳排放量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17%。

目前,日本年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但日本能源工业基本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较为简单。

日本能源结构多年来化石能源占比非常高,截至2019年占比约85%,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约57.7%,而全球平均水平不到30%。尽管这一比例持续下降,但由于维持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吨标煤产出效率仍低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一定水平。高增长、高消费形势、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将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中国节能建筑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筑面积约为10年前的1.5倍,年销售汽车数量约为10年前的1.8倍。由于推动碳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增长,传统意义上能源消耗较少的第三产业或将成为新的能源消耗大户。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约为7.4万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数量占比12.7%,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个机架。随着国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相应地,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也在快速增加。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连续八年增长超过12%,预计2020年总用电量将达到2962亿千瓦时。

未来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不可低估。

清洁能源发电

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关键

根据BCG的碳减排模型,预计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50年需要将化石能源消耗减少80%左右。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指出,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净零,电力行业比其他行业有更大的短期大幅减排机会。

从能源部门排放情况来看,发电行业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7.6%,是第一大碳排放源。这将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近年来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为7.9亿千瓦,约占日本发电总量的3%。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球装机中占很大比例。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火电发电占比进一步下降,2019年达到约59.2%,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从过去八年的历史数据来看,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大幅提升。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发电设施占比合计增长12.2个百分点。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白皮书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发电投资约8180亿美元,占同期全球新能源发电建设投资的30%,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能源生产。它表明您拥有以下其中一项。我们仍然拥有能源专利,但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解决。

以风能为例,BCG数据显示,与丹麦等国家相比,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容量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效率,而且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国际技术专利数量在这一领域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受益于碳中和目标的推动,储能市场持续增长,支持风能、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储能替代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释放。

国内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应用领域主要是大规模电能存储,其中电化学储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据CNESA统计,2019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容量为2895.1MW,累计装机容量为9520.5MW,国内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为785.1MW,新增增量超过美国。是世界第一。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的18%。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的积极推广,支持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储能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扩大。

废钢制造及垃圾焚烧产能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吨

工业生产活动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主要来源,2018年占比38.9%。日本的产业结构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工业排放减排刻不容缓。

减少工业排放需要降低单位产量的能源和材料消耗,废物回收利用发挥着关键作用。

根据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的说法,工业部门的回收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空气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假设2030年钢铁需求量为6.4亿吨,废钢利用率增加50%,将导致可利用的废钢量增加1.9亿吨,从而在203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70万吨。马苏。这些减排进一步减少了经济损失。

垃圾焚烧方面,据数据预测,2030年全国垃圾焚烧能力预计将达到149万吨/日。结合碳排放假设参数,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876.4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碳排放量可达1.55亿吨。

工业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友好的垃圾焚烧,不仅可以帮助尽快实现碳排放目标,也可以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增长带来新的投资点。而且,从目前国内污染治理措施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达到顶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共计2.4万亿元,其中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年.% 增长。但就占GDP的百分比而言,最高值仅为0.75%(2019年)。

从国际经验看,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从1%提高到5%,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从2%提高到3%,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仍有改进的空间。

但目前日本的环保投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环境质量改善2%的最低标准,而美国、德国、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2%以上。与我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年需要种植多少棵树才能抵消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解释说,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等方式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有计划地大规模造林,提高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据深圳市环保局介绍,假设每户每天减少看电视1小时,节约水和天然气1立方米,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垃圾分类,每天可节约2.48公斤。它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含垃圾分类),一年可减少排放918.2公斤(含垃圾分类)。

据国家林业部门研究,一棵树每年可吸收并封存二氧化碳4至18公斤,以此计算,每户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18.2公斤,相当于种植51 棵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日本提出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新目标,源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候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张国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司司长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

周围环绕着保护田野的水河和绿树,春风给两座山门林立的山带来了绿意,植树季节是增加日本森林资源的途径之一。国家。据统计,自1981年全国义务植树活动开始以来,日本共有164.3亿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全国义务植树活动,自愿种植了742亿棵树。

1973年至2018年4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9858.6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2.7%提高到22.96%。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收集能量。他们不仅消耗自己的精力,还消耗别人的精力,早起,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深夜。如果你能跑步,就不要骑自行车。如果你会骑自行车,就不要乘坐地铁。如果能坐地铁,就不要坐汽车。请一点点积累能量球。最后,我会用自己的双手来制作这棵树。

太阳之力无边无际,一切功德都归于大海。 2019年,美国宇航局发布报告指出,世界比20年前变得更加绿色,而中国是为这一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之一。

此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自然》)上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增长约11.1亿日元碳并吸收2016 年人为碳排放量的45%。同一时期。

碳中和听起来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概念,但从国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的政策,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和节约,仅仅节能减排这样的字眼是不够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环保活动始于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思考和判断,更始于对自然的真诚热爱。湿沙会记住每一个脚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种一棵树,关灯一小时,让自然改变,让未来更加光明。

参考:

[1] 陈百平、陆毅、刘公义、Thonmas Palme、Ming Teck Kong、Rune Jacobsen、范乐思,《中国气候路径报告》,BCG,2020 年10 月

[2] 戴康、郑凯、曹六龙、于益奇、魏吉兴、倪耕,《全行业联合:谋局“碳中和”--“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二)》,广发证券,2021年2月25日

[3] 梁红、赵立坚、张文毅、杨力、马军,《迈向 2060 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高瓴产业创新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1年3月

[4]潘国刚,《我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现状、问题及建议》,经济展望,2020年第2期,总第281期

[5]国际能源网https://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2246075.shtml

[6]新华网https://www.xinhuanet.com/video/sjxw/2021-03/06/c_1211053752.htm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洛

新媒体设计:徐晓

校对:露西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种树能获得碳排放积分吗,种多少树能解决全球变暖

chanong

|

风和煦,春风徐徐。时值三月,风景秀丽,绿意盎然。一切都被这迷人的春风吹拂着。 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1日是世界林业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天是“地球一小时”。

近年来,全球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许多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9年8月,冰岛为第一座消失的冰川举行“葬礼”;2020年的全球热浪和森林大火,使北极海冰融化至有记录以来第二低的水平;2021年2月上旬,洪水袭击了印度北部邦,造成致命的死亡。冰川破裂,造成数十人死亡。

2019 年的一项重大研究表明,自2000 年代初以来,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是1975 年至2000 年期间的两倍。冰川萎缩使河流水源不稳定,增加了发生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

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体滑坡、洪水……地球变暖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成为世界共识。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采取的碳减排措施对全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日本在2009年首次提出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碳排放强度40%至45%,并增加森林蓄积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亿立方米。所有这些目标均在2019年提出并实现。

2015年再次提出,二氧化碳(CO2)排放力争2030年达峰。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除力争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外,中国还将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涉及到两个新概念:碳峰值和碳中和,碳峰值一般是指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高位,随后进入平台期并持续下降的状态。这是从增长转向衰退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碳排放峰值。

碳中和是对碳达峰目标的进一步推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吸收,抵消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生成。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现阶段,各地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目标是“净零排放”。

今年的两份政府活动报告再次指出,要坚决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这些政策建议相互交织,体现了中国对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实现碳中和的坚定承诺。

纵观国际社会,英国和德国均在1970年代初达到碳峰值,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两国均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于2007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布的碳中和目标晚了10年,但虽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承诺用40到6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但中国的承诺晚了10年,只持续了30年。而且任务更加艰巨。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社会不太平,对于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中国来说,能源价格波动、恐怖主义、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国家和中国。获取外部资源。

鉴于资源有限,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不仅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为长期依赖化石燃料资源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变革。

中国碳排放量高

排名世界第一

我们需要实现碳中和的最直接原因是我国的碳排放量如此之高,不仅污染了气候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1.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8%,美国以52.8亿吨位居第二,印度以26.2亿吨位居第三。

总排放量与经济总量和人口直接相关。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高碳排放此前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

纵观近年来中国碳排放的历史轨迹,有三个明显的点。第一个高峰期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日本重工业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首次达到峰值。

其次,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踏上全球化之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这个节点的碳排放也开始加速,2000年达到33亿吨,2019年达到5000万吨。

另一个节点是,2013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开始呈现负增长。

人均碳排放量正在快速增长,但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相比,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低于该国的排放量,也低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主要能源出口国更是如此。

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8%,而美国碳排放量下降至15%。但从历史积累来看,中国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而且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美国,曾经占碳排放量的一半。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炭消费。

CAIT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17.1亿吨,其中发电、供热行业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42.2%,工业制造过程排放量占38.9%。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排放份额分别为8.6% 和5.4%。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排放明显较低,而工业部门的排放则相对较高。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单位GDP碳排放量仍位居世界前列。中国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碳排放量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17%。

目前,日本年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但日本能源工业基本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较为简单。

日本能源结构多年来化石能源占比非常高,截至2019年占比约85%,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约57.7%,而全球平均水平不到30%。尽管这一比例持续下降,但由于维持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吨标煤产出效率仍低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一定水平。高增长、高消费形势、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将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中国节能建筑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筑面积约为10年前的1.5倍,年销售汽车数量约为10年前的1.8倍。由于推动碳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增长,传统意义上能源消耗较少的第三产业或将成为新的能源消耗大户。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约为7.4万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数量占比12.7%,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个机架。随着国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相应地,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也在快速增加。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连续八年增长超过12%,预计2020年总用电量将达到2962亿千瓦时。

未来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不可低估。

清洁能源发电

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关键

根据BCG的碳减排模型,预计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50年需要将化石能源消耗减少80%左右。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指出,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净零,电力行业比其他行业有更大的短期大幅减排机会。

从能源部门排放情况来看,发电行业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7.6%,是第一大碳排放源。这将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近年来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为7.9亿千瓦,约占日本发电总量的3%。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球装机中占很大比例。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火电发电占比进一步下降,2019年达到约59.2%,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从过去八年的历史数据来看,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大幅提升。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发电设施占比合计增长12.2个百分点。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白皮书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发电投资约8180亿美元,占同期全球新能源发电建设投资的30%,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能源生产。它表明您拥有以下其中一项。我们仍然拥有能源专利,但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解决。

以风能为例,BCG数据显示,与丹麦等国家相比,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容量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效率,而且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国际技术专利数量在这一领域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受益于碳中和目标的推动,储能市场持续增长,支持风能、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储能替代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释放。

国内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应用领域主要是大规模电能存储,其中电化学储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据CNESA统计,2019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容量为2895.1MW,累计装机容量为9520.5MW,国内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为785.1MW,新增增量超过美国。是世界第一。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的18%。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的积极推广,支持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储能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扩大。

废钢制造及垃圾焚烧产能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吨

工业生产活动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主要来源,2018年占比38.9%。日本的产业结构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工业排放减排刻不容缓。

减少工业排放需要降低单位产量的能源和材料消耗,废物回收利用发挥着关键作用。

根据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的说法,工业部门的回收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空气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假设2030年钢铁需求量为6.4亿吨,废钢利用率增加50%,将导致可利用的废钢量增加1.9亿吨,从而在203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70万吨。马苏。这些减排进一步减少了经济损失。

垃圾焚烧方面,据数据预测,2030年全国垃圾焚烧能力预计将达到149万吨/日。结合碳排放假设参数,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876.4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碳排放量可达1.55亿吨。

工业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友好的垃圾焚烧,不仅可以帮助尽快实现碳排放目标,也可以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增长带来新的投资点。而且,从目前国内污染治理措施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达到顶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共计2.4万亿元,其中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年.% 增长。但就占GDP的百分比而言,最高值仅为0.75%(2019年)。

从国际经验看,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从1%提高到5%,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从2%提高到3%,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仍有改进的空间。

但目前日本的环保投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环境质量改善2%的最低标准,而美国、德国、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2%以上。与我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年需要种植多少棵树才能抵消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解释说,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等方式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有计划地大规模造林,提高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据深圳市环保局介绍,假设每户每天减少看电视1小时,节约水和天然气1立方米,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垃圾分类,每天可节约2.48公斤。它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含垃圾分类),一年可减少排放918.2公斤(含垃圾分类)。

据国家林业部门研究,一棵树每年可吸收并封存二氧化碳4至18公斤,以此计算,每户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18.2公斤,相当于种植51 棵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日本提出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新目标,源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候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张国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司司长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

周围环绕着保护田野的水河和绿树,春风给两座山门林立的山带来了绿意,植树季节是增加日本森林资源的途径之一。国家。据统计,自1981年全国义务植树活动开始以来,日本共有164.3亿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全国义务植树活动,自愿种植了742亿棵树。

1973年至2018年4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9858.6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2.7%提高到22.96%。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收集能量。他们不仅消耗自己的精力,还消耗别人的精力,早起,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深夜。如果你能跑步,就不要骑自行车。如果你会骑自行车,就不要乘坐地铁。如果能坐地铁,就不要坐汽车。请一点点积累能量球。最后,我会用自己的双手来制作这棵树。

太阳之力无边无际,一切功德都归于大海。 2019年,美国宇航局发布报告指出,世界比20年前变得更加绿色,而中国是为这一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之一。

此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自然》)上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增长约11.1亿日元碳并吸收2016 年人为碳排放量的45%。同一时期。

碳中和听起来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概念,但从国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的政策,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和节约,仅仅节能减排这样的字眼是不够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环保活动始于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思考和判断,更始于对自然的真诚热爱。湿沙会记住每一个脚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种一棵树,关灯一小时,让自然改变,让未来更加光明。

参考:

[1] 陈百平、陆毅、刘公义、Thonmas Palme、Ming Teck Kong、Rune Jacobsen、范乐思,《中国气候路径报告》,BCG,2020 年10 月

[2] 戴康、郑凯、曹六龙、于益奇、魏吉兴、倪耕,《全行业联合:谋局“碳中和”--“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二)》,广发证券,2021年2月25日

[3] 梁红、赵立坚、张文毅、杨力、马军,《迈向 2060 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高瓴产业创新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1年3月

[4]潘国刚,《我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现状、问题及建议》,经济展望,2020年第2期,总第281期

[5]国际能源网https://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2246075.shtml

[6]新华网https://www.xinhuanet.com/video/sjxw/2021-03/06/c_1211053752.htm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洛

新媒体设计:徐晓

校对:露西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