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聚烯烃龙头股,高端聚烯烃产品用途
chanong
|3、世界高档聚烯烃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高结晶聚丙烯
自1990年日本Chisso公司首先成功开发和制造高结晶聚丙烯以来,海外主要树脂制造商纷纷开发和发布相关产品,并广泛应用于薄膜、片材、注塑制品等领域。高结晶聚丙烯的生产主要采用先进的催化剂体系、多级反应器和高效成核剂。生产高结晶聚丙烯不存在重大技术壁垒,目前所有主要制造工艺均已具备,生产商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市场份额约占60%。近年来,由于市场对薄壁、轻量化、舒适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流动性、高结晶度、高刚性、低气味的产品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已有厂家生产。主要牌号有Leander Basel和韩国SK。
利安德巴塞尔开发了三个牌号的高流动、高刚性聚丙烯产品EA5074、EA5075和EA5076,熔融指数分别为30g/10min、60g/10min和110g/10min。其中,EA5074的弯曲模量为1600MPa,室温(23)和低温(-20)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60J/m2和20J/m2,热变形温度为133。然而,随着熔融指数的增加,室温下的缺口冲击强度降低。
韩国SK还开发了一系列高流动、高结晶、高抗冲聚丙烯专用料,熔体指数为10-110g/10min,其范围比较广,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室温弯曲模量大于1700MPa,缺口冲击强度大于6kJ/m2。
(2)高光耐冲击聚丙烯
目前,全球推出高光聚丙烯牌号的主要化工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北欧化工、利安德巴塞尔、韩国三星、韩国LG化学等。
埃克森美孚开发了两种等级的高光泽抗冲聚丙烯,包括Exxon Mobil AP3N 和Achieve Advanced PP7123KNE1。这两个牌号都是具有中等冲击强度的共聚物树脂,适用于需要优异刚度和短成型周期的消费电子零件。 PP7123KNE1级产品光泽度(60)为89,简支梁室温和低温(-20)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6.8kJ/m2和2.5kJ/m2。 AP3N产品的光泽度(60)为82,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在室温和低温(-20)下分别为13 kJ/m2和4.6 kJ/m2。
北欧化工还提供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高光泽聚丙烯产品,均聚物牌号包括HB601WG和HF700SA,无规共聚物牌号包括RB206MO和RB307MO。其中,均聚物产品主要应用于家庭用品、小家电、洗碗机部件等。两个品牌HB601WG和HF700SA的常温冲击特性分别为6kJ/m2和2kJ/m2,RB206MO的冲击特性RB307MO分别为2kJ/m2和2kJ/m2,该品牌具有透明、高光泽、高表面光洁度、高热变形温度等特点,用于家居用品、工业化学试剂容器、日化产品包装等,其中RB307M0的常温缺口冲击强度优异。可达20kJ/m2。
近年来,利安德巴赛尔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高光泽性能的专用聚丙烯和聚烯烃产品,其中Clyrell EC340Q品牌是一款专为注塑成型而设计的特殊成核的高光泽抗冲击产品,这是一种聚丙烯产品。 Clyrell EC340Q具有优异的冲击性能和刚度,冷冲击强度为22kJ/m2,-20冷冲击强度为4k/m2,具有易加工、高光泽、低收缩等特点,是品牌产品。用于玩具、体育用品、食品包装、家居用品和消费品应用。
(3)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工业化以来,世界市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广泛应用于发泡、吹塑、挤出中空制品、热成型等领域。目前,全球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总需求量约为20x104吨,主要生产商包括北欧化工、利安德巴塞尔、乐天化学、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日本JPP等。
北欧化工开发了一种具有长支化结构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该技术利用高温在聚丙烯自由基破坏过程和长链支化过程中进行稳定的单体接枝反应,产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较高的熔体强度。现已开发出多种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牌号,包括Daploy WB135HMS 和Daploy WB140HMS。其中,品牌Daploy WB140HMS均聚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熔体强度高达36cN,弯曲模量高达1.9GPa。
利安德巴塞尔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研发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最近,利安德巴塞尔采用Spherizone 多区反应器工艺开发了一种新等级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产品Higran RS1684。具有超宽分子量分布、熔体强度高、结晶速度快、耐热性好等特点的产品牌号,用于汽车、建筑领域的低膨胀缓冲隔热材料和建筑领域的包装材料。食品保鲜和包装领域。我是。其他领域。
2017年底,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推出了超高熔体强度聚丙烯(SabicPP-UMS)系列树脂,具有优异的发泡性能,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减重水平。可用于汽车零部件、食品包装用聚丙烯发泡材料,低密度聚乙烯发泡保温材料的底层基材。 SABIC认为,推广和使用这种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可以提高汽车、建筑和包装领域的轻量化水平。该产品已在原荷兰帝斯曼研发中心(现隶属SABIC)进行评估和优化,预计2018年正式规模上市。
(4)抗菌聚丙烯
全球抗菌剂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塑料行业的增长、新监管法规的出台以及技术的发展。从地区来看,北美是抗菌药物(含抑菌剂)使用量最高的地区,占全球总量的40%。尽管目前北美抗菌剂市场增长放缓,但各大公司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正在加剧。事实上,行业整合增加了Arch、BASF、Clariant、DOW、ISP、Lanxess、Lonza、Rohm and Haas、Schermer、Syngenta、Thor 和Troy 等公司的风险,这些公司都在关注该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让我来做吧。此外,日本的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20%。日本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量最高,远远超过北美和欧洲。
日本在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日本抗菌塑料涵盖大部分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会拥有从事抗菌剂和抗菌塑料的研究、生产和用户的会员企业250多家,抗菌塑料制品的生产量超过150104t /a,主要为无机抗菌剂,主要制造企业有石冢硝子、品川燃料、东亚合成、松下电子等。日本不仅着眼发展本国的抗菌产业,还着眼于欧美的抗菌产品市场,同时也在密切关注中国抗菌塑料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还拓展了中国市场。
截至2015年,全球抗菌塑料工业应用市场规模达21.7亿美元,消费品中使用的产品价值达16亿美元。全球20%的塑料制品具有抗菌性能,塑料中抗菌剂的使用量正以每年3.5-4%的速度增长。
目前,海外著名树脂厂商已推出新牌号的抗菌塑料,如三星的抗菌ABS树脂,如Starex AB-1360、Starex AB-2660、Starex AB-5170、Starex AB-5330、Starex AB-0760等。 正在做。 SABIC 的抗菌聚碳酸酯(PC),如LEXAN*EXL1413B 树脂;Ticona 的抗菌聚甲醛(POM),如Hostaform AM90S;Roscom 的抗菌PVC;Roscom 201FLF-65、Roscom 201UVF-65/70、Roscom 201UVF-80 、抗菌聚氨酯(例如拜耳的Desmopan 585)、来自Menzolit Ltd 的抗菌聚酯(例如Menzolit BMC1650)以及来自A. Schulaman 的抗菌弹性体(例如Polybatch TMABACT-399)。抗菌聚丙烯的领先品牌包括Polyone 的With-Stand 和TP Composites 的HiFill PP 0112BAM2。
(5)丙烯/丁烯共聚聚丙烯
美国、日本等国家透明聚丙烯树脂的产量和消费量极大,日本透明聚丙烯树脂的消费量占全部聚丙烯的9%。目前,我国主要进口的是韩国大林公司和韩国SK公司生产的透明聚丙烯。但目前国外尚无采用丙烯与1-丁烯无规共聚的品牌。现在:的主流趋势是与成核剂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透明聚丙烯,第二个是Huntsman采用第四代Z-N催化剂和Lexen采用专利技术开发新型催化剂,包括开发新型无规共聚物透明聚丙烯树脂。三是积极开发茂金属透明聚丙烯产品,其中巴塞尔处于领先地位。
(6)低灰聚丙烯
高纯聚丙烯由联合碳化物公司(UCC)、希蒙特公司、陶氏全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巴塞尔聚烯烃公司、比利时塔塔尔石化Research Feluy公司等主要聚烯烃公司开发。影响丙烯原料质量的要求较高,存在反应压力高、停留时间长、收率低、性能不同程度下降等缺点。
目前,全球用于电容器膜、锂离子电池隔膜等电气薄膜的高纯聚丙烯树脂主要由北欧化工、韩国大韩石化、新加坡TPC、亚洲住友、日本三菱等生产。 ETC。获得高纯度聚丙烯树脂的一种方法是在聚合后进行后洗涤处理。
(7)低VOC聚丙烯
自工业化以来,世界市场对低VOC聚丙烯的需求日益增加,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包装、建筑领域等,尤其对汽车内饰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球低VOC聚丙烯总需求量为30-40x104t,主要生产商包括Borealis、LyondellBasell、SK等全球传统化工巨头。例如韩国SK公司推出的“BX3800”、“BX3900”、“BX3920”系列低VOC、低气味、高流动性、高结晶抗冲击聚丙烯,采用特殊的聚合工艺和后处理工艺。主要成分为VOC。它是一种低聚物成分,由醛、酮酸、醇和VOC组成,没有强烈的气味。
(8)反应器热塑性聚烯烃(r-TPO)
反应釜式热塑性聚烯烃的生产受到催化剂技术和聚合工艺技术的限制,目前只有利安德巴塞尔、三井化学、日本聚丙烯公司等少数跨国公司生产。
利安德巴塞尔利用“反应器颗粒技术”开发了环管预聚合反应器+串联三个气相反应器的Catalloy工艺。 Catalloy工艺实际上使用高度多孔的催化剂来进行多相多烯烃单体气相聚合过程,三个气相反应器在控制反应组分方面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这可以减少由影响。目前,Catalloy生产的r-TPO产品主要包括Adsyl、Adflex、Hifax三个级别的产品,并包含多个品牌。其中,Adsil热封起始温度低,用于薄膜的热封层;而Adflex弹性模量低,极其柔软,常用于制作特种薄膜以及塑料、橡胶的改性。 Hifax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电缆、汽车内外装饰等领域。
NEWCON系列聚丙烯是JPP的Horizon工艺与日本东邦钛株式会社专有的催化剂技术相结合生产的新型r-TPO。 Newcon系列聚丙烯分为H型和A型,A型是一种超软聚丙烯,具有低温冲击强度高、透明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变色小等特点,该型具有高刚性、高抗冲击性。聚丙烯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和丙烯均聚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具有良好的刚性和韧性平衡,并且在冲击时不开裂,使其适用于汽车树脂。 Newcon系列聚丙烯不仅适用于注塑成型,还适用于吹塑薄膜和挤出片材等应用,这些应用是常规共聚聚丙烯或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很难使用的应用。
Wellnex是日本JPP公司结合其专有的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分子设计技术、多级气相聚合技术开发的柔性聚丙烯弹性体产品。其主要特点包括优异的透明度、柔韧性和耐热性之间良好的平衡、产物沉淀少且粘度低、催化剂残留量极低。
三菱化学提供一种名为Zelas 的r-TPO 产品,采用Unipol 工艺制造。 Zelas有两个系列:#7000系列和MC系列。 #7000具有亚微米颗粒形式的精细分散结构,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平衡,强度高,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并且易于剥离。 MC系列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软质改性聚丙烯,符合《日本药典》的要求,适用于各种灭菌方法,具有较高的冲击强度、柔韧性、透明度和耐热性。
(9)BOPE、CPE专用料
关于BOPE薄膜及其专用材料,国外很早就开始研发,并报道了多篇文献和专利,有各大化工公司。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开发。但目前只有陶氏化学声称向国内外市场大量供应BOPE薄膜产品和特种材料,且主要供应中国市场。
就CPE而言,日本在CPE薄膜领域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日本拥有成熟的CPE生产加工设备和专用料供应,但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其加工设备和专用料不销往中国大陆。
(10)PE100-钢筋混凝土管材专用料
国外PE100-RC专用料的生产厂家很多,品牌也比较广泛。为满足市场对新型PE100管道材料的需求,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采用先进的ACP(Advanced Cascade process)3釜系列工艺技术,开发出了抗应力开裂的特殊材料CRP100 RESIST CR。 XRC20B在道达尔石化公司采用双环管浆法开发的Xsene系列管道中具有极高的抗裂性和抗快速裂纹扩展能力。
北欧化工采用Borstar的专利技术,开发出抗裂PE100-RC管道专用材料HE3490-LS-H(黑色)、HE3492-LS-H(橙色)、HE3494-LS-H(蓝色)。利用PE100管道的技术优势,可用于管道无砂回填、旧管道更新、非开挖安装、管道快速敷设技术。英力士聚烯烃采用Innovene TM双环管浆料聚合工艺,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优化聚合物链缠结与结晶度之间的平衡,使得ELTEX SUPER-Stress系列PE100-RC管材:TUB121N600(黑色)、TUB125N600(橙色)、TUB121N600(蓝色的)。
(1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全球工业化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公司有3家:荷兰帝斯曼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日本东洋纺公司,其中荷兰帝斯曼公司产量最大,质量优良。也是最好的。占据全球约80%市场份额的荷兰制造商帝斯曼也宣布,将进一步扩大迪尼玛纤维和单向层压材料的全球产能。目前,全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总产能约为3.48x104t/a,其中荷兰约为0.6x104t/a,美国约为0.3x104t/a,日本约为0.32t/a。 A。 x104t/a,中国约为2.36x104t/a。中国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2%。
全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实际需求量约为6-6.2x104吨,未来3-6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年市场需求量预计将超过10x104吨,不断增加市场潜力非常大,前景非常乐观。荷兰帝斯曼、美国霍尼韦尔、日本三井公司近年来多次扩大产能,产量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但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欧美、日本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结构有一定差异,欧美占纤维的60%,主要用于防弹背心、武器和设备。占总量的70%,其次是绳缆占20%,渔网占20%,渔网占5%,劳动防护占5%。在日本,主要用于绳索、渔网以及防护尤其是防割手套,其在汽车制造涂装工艺中的使用量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总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12) 茂金属聚烯烃
茂金属聚烯烃的发展依赖于茂金属催化剂的改进和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于1991年首先实现了mPE的工业化生产,随后陶氏化学公司、赫斯特公司、菲纳公司、巴斯夫公司均实现了mPE的工业化生产。茂金属催化剂工业并实现了聚合聚烯烃的生产。目前,日本及海外有10多家生产mPE的厂家,西方国家在茂金属催化剂技术的研发和mPE的工业化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由多家公司完成。包括埃克森美孚、英力士、利安德巴塞尔、陶氏化学、日本三生、北欧化工、雪佛龙菲利普斯、道达尔等。埃克森美孚是全球最大的mPE制造商,产能为197.5x104t。至于mPP,目前全球仅有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巴塞尔、日本三井公司等少数国际石化巨头真正将mPP产品商业化,而相关厂商的积极性远比mPE少。
(13)EVA
EVA树脂的工业化生产相对缓慢,1960年美国杜邦公司采用高压工艺工业化生产EVA树脂。此后,UCC、拜耳、环旭电子、埃克森、三井高分子化学、东洋曹达、住友化学、尤尼卡等30多家公司开始生产,EVA树脂作为一种新型塑料在全球迅速发展。全球产量排名前三的公司是埃克森美孚、韩华和利安德巴塞尔。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已有四种成熟的EVA制造技术:高压连续本体聚合、中压悬浮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其中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很少采用,多采用高压连续本体聚合,VA含量一般为5%40%。
高压连续本体聚合工艺通常使用高压釜反应器或管式反应器,其工艺原理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制造工艺类似。典型的釜式工艺包括杜邦、USI 和Lyondell Basell(以前称为Equistar)工艺,这些工艺可生产VA 含量低于40% 且单程转化率为10% 至20% 的EVA 树脂。管式工艺包括巴斯夫、Imhausem /Ruhrchemie 和巴塞尔的Lupotech 工艺,这些工艺通常生产VA 含量低于30% 的EVA 树脂,单程转化率为25% 至35%。 EVA在高压高温下的聚合反应机理与LDPE基本相同,因此使用高压釜反应器和管式反应器制造的EVA产品的区别就在于这两种工艺生产的LDPE的区别。与管式反应器生产的EVA相比,采用高压釜反应器生产的EVA具有更宽的相对分子量分布、更窄的支链分布、更高的长链支化度、更复杂的长度,具有支链结构。
随着EVA树脂行业的发展,全球EVA树脂产能稳步增长,全球EVA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地区。其中,EVA产能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
(14)EVOH
目前,EVOH消费市场以阻隔性气体包装膜和油箱为主,预计未来阻隔性气体包装膜的消费量将持续稳定增长。随着环保法规对被动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油箱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该领域的消费比重将大幅提升,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消费领域。海外EVOH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基本平衡,但由于原油价格飙升和能源短缺,海外EVOH生产成本较高,EVOH供给偏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有趋势。在EVOH产品的消费结构中,油箱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是未来有望增长的市场。
(15) 聚-1-丁烯
全球约有10个聚丁烯-1生产装置,位于美国、日本、荷兰和中国,总产能约为25.2x104t/a。世界上最大的装置位于荷兰,由巴塞尔于2004年建造,并于2008年扩建至6.7x104t/a。
4. 现有问题
(一)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
近年来,由于聚合技术和工艺控制的改进,国内一些高档聚烯烃产品品牌的性能指标已与国外产品相当甚至更好,但这些产品刚刚工业化生产。批量小,产品质量低,下游企业还在进行评估测试,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高刚性、高抗冲聚丙烯等特种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不高。短期内占据市场份额,聚丙烯、r-TPO等有些产品对于大众来说还属于新产品,在制造和应用上还需要一定的改进,例如BOPE特种材料,推广难度较大。国内部分产品仍处于小规模或试验阶段,距离工业化生产目标还很远,EVOH等产品仍需完全依赖进口。
(二)我国行业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仍然是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而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主流的先进聚烯烃生产技术,但所使用的催化剂体系仍以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为主。催化剂制备技术具有革命性。这将有利于茂金属聚烯烃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对于世界各地的一些高档聚烯烃牌号,尽管国内拥有相同的生产装置,但由于开发高档牌号的技术难度和生产稳定性差,国内开发进展一直受到限制。加强技术攻关力度是目前实现高档聚烯烃牌号国产化并快速替代进口牌号的重要手段。国外企业只掌握了核心技术,而对于直接引进技术无法生产的产品,则依靠自身能力自主研发,解决关键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是掌握一整套技术。解决共性问题,实施产业化。
(三)综合竞争力差异
国内高档聚烯烃的生产主要依靠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虽然在安全、环保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正在通过工艺改造和更新、优化工艺参数来努力节约能源。需要。国内高档聚烯烃与国外企业相比整体竞争力存在差距,主要是由于:茂金属催化剂技术薄弱、高端品牌开发技术实力不足、产品生产稳定性不高、新产品推广力度不够。这体现在短缺上。
5、开发环境
(一)主要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全球高结晶聚丙烯需求量为210104吨,其中中国需求量为30104吨。到2025年,全球高结晶聚丙烯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40104吨,我国高结晶聚丙烯需求量预计将达到45104吨。
高光聚丙烯的市场需求量约为40104吨,基本采用共混法生产。其中,均聚聚丙烯的需求约占45%,共聚聚丙烯的需求约占55%。
全球高熔体强度聚丙烯需求量为10.91x104t,其中中国需求量为4.98x104t,占世界总需求量的45.6%。到2025年,全球高熔体强度聚丙烯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6104吨,我国HMSPP需求量预计将达到7.75104吨。
2016年中国透明聚丙烯消费量约为120104吨,但预计2022年将增加至约220104吨,是近年来需求增长较快的聚丙烯品种。到2025年,消费量可能达到300x104吨以上。
全球低VOC聚丙烯需求量为50104吨,其中中国需求量为25104吨,占世界总需求量的50%。到2025年,全球低VOC聚丙烯需求预计将达到80-90x104t,中国低VOC需求预计将达到40-50x104t。
全球r-TPO需求量为300104吨,其中中国需求量为55104吨,占全球总需求量的18.5%。预计到2025年,全球r-TPO需求量将达到350x10t,中国r-TPO需求量将达到65x104t。
全球mPE消费量已从2017年的约1450x104t增加到2022年的约1750x104t,其中北美和欧洲占全球消费量的近90%。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占我国茂金属聚烯烃产品消费量的大部分。 2000-2020年我国m-LLDPE需求年增长率为30%,到2022年我国m-LLDPE需求量约为300104吨,到2025年我国m-LLDPE需求量约为400104吨,市场份额为预计104吨,占中国LLDPE的33%。
我国EVA年需求量为200104吨,进口总量为125104吨。市场缺口较大,供需矛盾明显,自给率较低。国内EVA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VA含量的EVA仍有差距。
2020年,全球EVOH需求量将达到18.9x104吨,亚洲将成为EVOH增长最快的地区。全球EVOH年均需求增长率为6.0%,亚洲年均需求增长率为10.0%。
(二)发展条件良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全球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国,生产高端聚烯烃材料,特别是高刚性高抗冲聚丙烯、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低VOC聚丙烯、r-TPO、等等,需求量很大。等,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和电容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低灰聚丙烯作为锂电池隔膜和电容器薄膜的重要原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包装薄膜材料,BOPE薄膜在强度和耐穿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CPE在透明度和光滑度方面比吹膜产品具有显着优势,使其成为未来产品的有前途的候选者。变得越来越顺畅。采用川尾工厂开发的专有技术建设的EVOH树脂中试工厂项目已完成中期交付,预计将为未来进一步大规模产业化奠定基础,推动日本EVOH树脂产业的进步。
六、发展趋势及要点
(一)结构调整
针对目前汽车用聚烯烃材料低VOC含量、轻量化的要求,我们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制造工艺管理、催化剂体系选择、分子结构设计、添加剂配比调整等。生产设备,研发环保产品。我们使用对人体友好的高性能聚烯烃材料,这是一种特殊的聚丙烯材料,质地坚硬,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通过筛选高活性聚丙烯催化剂体系、高纯度丙烯单体原料和添加剂配方,无需后清灰处理即可生产低灰分、高品质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和电容器薄膜专用材料。利用纳米分散技术,可以高效分散抗菌剂,在线生产抗菌聚丙烯特种树脂,可加速绿色抗菌产业的发展。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透明聚丙烯-丁烯共聚物
丙烯产品开发,实现安全、美观、耐热的食品接触聚丙烯透明制品的生产。通过工艺参数调整,开发具有超低模量、软质聚丙烯材料,填补了r-TPO技术在国内的空白,拓宽了聚丙烯产品的应用领域。继续加强茂金属催化剂研发力度,结合现有生产技术装备,开展茂金属催化剂评价和应用工作,提高茂金属催化剂工业应用水平,拓宽其应用范围,实现更多更好的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工业化开发和应用推广。充分利用EVOH中试装置,进行工艺参数摸索和产品开发,并进行EVOH的加工应用研究工作。 (二)技术创新目标 在“十四五”末期,完成茂金属聚丙烯的产业化及其工业示范,完成EVOH产业化及其工业示范。 七、行业发展建议 (1)针对材料未来发展和应用的主要方向,结合现有生产装置和技术储备,开展包括催化剂技术、聚合工艺技术、后加工技术等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实现高端聚烯烃树脂开发的成套技术。 (2)继续加强茂金属催化剂合成技术、茂金属聚烯烃聚合工艺技术、溶液聚合装置设计、生产及应用技术的开发工作,实现包括茂金属聚烯烃、聚烯烃塑性体、聚烯烃弹性体、丙烯基弹性体等高端茂金属催化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成套技术开发。 (3)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高端聚烯烃树脂生产装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高端聚烯烃树脂产品,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聚烯烃树脂成套技术开发,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