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型钢 > 市场分析

日本旭化成(asahikasei),日本旭化成工厂火灾利好国内

来源:头条 作者: chanong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与巴斯夫、拜耳等德国企业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基于现代化学理论而成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创新和进步不同,韩国化工企业在意志之下,从轻工业向重化工发展工业、高附加值材料工业的逐步转型,以及日本化工巨头的成长过程,都对应着日本整体从工业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变和转变。 ——经济走向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完成向重化工业发展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内消费停滞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我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开始了化学品(主要是规模化、无差异化产品)和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去重化进程,正在拓展业务。本报告介绍了日本化工企业迈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典范————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过程。旭化成已从传统化工巨头转型。中国主导的国内化工企业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化转型的经验值得学**,我们也愿意向前迈进。 旭化成——以基础化学品为基础,是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集大成者:旭化成的100年历史是一个不断转型、扩张的过程:1922年,野口先生创立了旭化成的前身旭纺织公司。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日本首次采用Kasari法实现合成氨工业化为起点,扩大了基础化学品的生产,并将业务拓展至烧碱和液氯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战后,该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生产氮肥、硝化纤维、工业炸药、铜丝、粘胶长丝等产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旭化成已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医疗等各个领域。关心。我参与服务。 了解旭化成在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中的变化: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美经济摩擦却始于纺织领域。日本纺织业“自愿出口限制”以及日美棉制品协定缔结后,旭化成坚定地将发展重点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领域。后来,随着日美纺织品贸易紧张局势扩大到合成纤维,旭化成放弃了低附加值、成本导向的出口领域的激烈竞争,开始专注于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型业务。我们扩大了以住宅、人工肾、医疗为重点的增长业务领域,并在试剂和传感器领域全面发展,重点是合成树脂和功能膜材料等化学品。其以研发为主导的转型成长经验对于当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研发能力为后盾的多元化、高附加值是最不发达国家化学工业转型的思路之一:2000年以来,日本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内化学工业方向的变化对此,旭化成选择了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口,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丰富国家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日本1976年至1991年经历的稳定增长阶段。国内化工行业值得缩小无差异化大宗产品规模,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国际化方向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是前提。

1、日本制造业和化工企业从战后腾飞到转型的做法,与充分利用基于现代化学理论的技术创新而走向成熟的德国巴斯夫、拜耳等企业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有相似之处。来自公司。为了推动企业创新进步,在最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韩国化工企业在国家意志下,逐步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附加值材料工业转型,我做到了。纵观最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会发现,虽然因国情和文化不同,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但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面对重化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后整体增长停滞的困境,全球各大化工企业都面临着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中日韩虽然文化背景相似,但战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时机不同,导致当前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恒力、永升、道坤、恒逸、卫星等国内民营化工巨头目前正受益于近期经济景气,正在从低附加值的纺织、化纤等行业转向韩国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发展20年快速发展和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好处,通过原始积累横向融入产业链,并积极纵向延伸到产业链上游的炼化行业,我在。因为我们学**了欧美、韩国化工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能够获得稳定且惊人的现金流,构筑了宽阔的护城河。达到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随着中国开启“新经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相信日本化工制造业的改革实践也将为国内化工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战后,随着日本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日本各大化工企业成功适应了国家从工业社会到生产型经济再到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和转变。上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的制造业,在完成了80年代重化工业的发展之后,一方面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内消费低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社会挑战。其他。国内资源和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开始了去制造(主要是规模化、无差异化生产)的进程,将业务转向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公司希望学**旭化成等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经验,征服Jade。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1945年至1952年的经济复苏、1952年至1960年的高增长基本阶段、1961年至1970年的高增长期、1971年至1991年的不稳定增长期。1971年至1991年经历了衰退。 1991年。 1992年至今的阶段。从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经验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复苏,化肥等基础化学工业重建完成。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原材料严重短缺,发展极为困难。日本着眼于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复苏,正在实施以“倾斜生产法”为基础的产业振兴政策,通过循环投资供应焦炭、钢铁原料和化肥行业所需的原材料并增加了上述两个领域的产量。有。充裕的资金很快将日本一度破败的军工工业转变为对农业有用的化肥工业。在此期间,日本重要的军火工厂,包括住友化学新居滨工厂、日氢小野滨工厂、东洋小萨大牟田工厂等,相继从甲醇生产转向硫酸铵生产,大日本石油公司和帝国燃料宇部公司也是如此。从重油生产转为硫酸铵生产转为硫酸铵生产。

在此期间,日本化肥工业实现了超过战前时期的快速复苏,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昭和初期就已经尝试过的合成氨工艺在20年后的1948年投入实用, 1945年化肥工业扩大,情况变得严重。与此同时,杀虫剂DDT和24-D也迅速流行起来。化肥农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硫酸、合成氨、电石等基础化学工业的复兴和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煤炭、电力、化肥、钢铁等工业部门的复苏,还带动了工矿和农业生产的恢复,重启工业化进程,壮大日本基础工业部门,奠定了基础。日本。重化学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制造业结构由重化工业转向,化学工业开始向炼油体系转移。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战前,日本的轻工业结构以纺织业为主。战后初期持续快速发展,轻工业生产比重从1946年的32.5%上升到1954年的55.4%,甚至到了1950年代初期,日本轻工业出口仍占其出口的一半以上。然而,当时日本产业政策制定者预测,“未来,欠发达国家将生产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产品作为出口竞争对手”,因此日本将“生产出口项目”。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化学品。” “关于工业产品” 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了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工业发展目标开始从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明确应发展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类型,包括炼油、石油化工、化纤等化学工业,并对这些工业绝对保护、支持其发展。确保优先发展。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44%上升到1965年的63.7%。 1955-1965年十年间,化学工业在各行业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的贡献中所占份额最高,占72.3%。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本质在于日本政客推动产业结构向奢侈品转变。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产业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化学工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日本化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1955年之前,日本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然而,随着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的煤炭供应限制了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煤化工工艺流程复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较低,成本较高决定了缺乏竞争力。日本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下降到1960年的10.6%。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化肥市场在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发展后已达到饱和,新的化学工业体系要求原料结构从煤炭转向石油基聚合物合成工业。日本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关于石化转型后的竞争力,(1)当时原油供应全球,日本炼化企业从中东运输的成本比美国低一半;(2)战后,国际炼油技术已达到目前水平,日本引进生产设备、流化床催化裂化、高辛烷值汽油、高级润滑油等先进技术,较早建立了炼油技术。世界一流的炼化工业。到1973年,合成氨、醋酸、邻苯二甲酸酐、芳烃等都接近以石油为原料。日本经济对原油的依赖度已达74%,远超同期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 1.3.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重化工业发展放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缓慢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相继出现,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导致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发生一系列危机:出色地。 1973年底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受外部环境和石油危机影响,日本经济严重下滑。为了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日本开始实施平衡能源政策,从强调石油转向能源多元化。日本在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从主要依赖石油转向共同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的同时,也在努力分散能源进口,扩大进口来源。从中东到加拿大、中国、韩国、墨西哥等非石油出口国。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资源紧张加剧,出台了《石油储备法》、《节能法》等新能源政策。

除石油危机外,1985年广场协议缔结后日元大幅升值,也显着损害了日本出口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19年主要制成品出口额将大幅增长。减少了。 1986年。 1986年,日本钢材出口比上年下降34%,机械产品下降12.3%以上,汽车出口也下降10%以上。日本企业面临加速向海外转移制造的压力。 1986年至1988年三年间,日本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254.43亿美元,超过了1951年至1985年35年间244亿美元的总额。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危机等产业结构性因素,新兴产业在增长的同时,很多传统制造业却陷入衰退,我是支持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重化工业结构调整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够顺利克服石油危机带来的困难。此后,日本加强自主技术开发,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强力推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的产官学三位一体体系。在上述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带动下,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越欧美领先世界,经济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世界。世界之巅。

从化工行业来看,硫氨、烧碱、合成染料、醋酸、尿素、液化石油气等产量虽然仍保持一定增速,但增幅明显加大。它正在减慢。随着20 世纪60 年代。 1964年召开国际自然化学会议,保持和提高日本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后,日本化学技术进入合成聚合物和高效农药中间体的时代。 1.4.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适应全球化进程,推动科技立国政策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受全球经济衰退和亚洲经济衰退影响,日本经济持续下滑。货币危机,导致日本内阁频繁更迭。近年来,为了扭转我国经济的颓势,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日本开始努力从根本上转变产业结构,即用知识取代许多资源消耗型、劳动力消耗型产业。 ——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密集型产业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经济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出口,将高耗能、污染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大力支持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核电等工业领域发展。此外,我们将继续扩大科研投入,坚定维护“科技立国”地位,努力迈向“科技独立时代”。日本转型的重点将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合作产业,即从外需转向内需,从“初级集中”转向,以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将推动形成以汽车、电子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联动发展的“多极化”产业结构,发展信息、通信、住房、工业等领域的知识经济。 ETC。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日本经济虽然经历了逐步发展、长期停滞甚至负增长的过程,但优势产业构成基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依然强劲。对技术能力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变革和复杂化从未停止。千禧年后:日本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国际竞争新格局下进行新转型。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日本化学工业位居世界第一。 GDP占比自2010年以来,其负债率已大幅超过60%的警戒线。日本政府2014年大幅提高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以减轻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日本受经济发展停滞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内消费低迷,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大宗化学品市场需求低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化学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核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国产原材料的劣势,北美页岩气革命开始了,这是一个机会。中东和亚洲地区化学原料及新兴产业的变化地区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对日本化学工业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上述各种负面影响,日本石化行业近十年来大幅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从缺乏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业务转向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业务,加速转向。公司注重差异化产品的研发,追求基础化学品生产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并通过海外收购寻求海外增长,以弥补国内需求低迷导致的消费不足。 1.4.1. 为应对需求下降,基础化学品产能大幅削减,2016年日本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520万吨,与2008-2009年经济衰退前水平相比,下降约10%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乙烯产能从2003年峰值的753.6万吨增至2015年的614万吨,随着东亚大规模、技术更新的裂解产能投产,产能又减少至1万吨。

暂停一体化裂解装置等基础化工装置三菱化学:随着北美页岩油气革命后轻烃产品进入亚洲市场以及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化工企业正在积极进行业务调整。三菱化学重组其石化生产业务,转向高性能产品,废除鹿岛第一乙烯装置,并继续实施将水岛乙烯装置与旭化成整合的计划。

三井化学:三井化学鹿岛工厂的TDI产能为11.7万吨/年,马来酸酐、富马酸、XDI、HDI产能为3.2万吨/年。 2014年,聚氨酯和酚醛市场的低利润导致重大重组计划的宣布,导致日本多个生产装置关闭,包括日本鹿岛工厂的整个生产装置和大牟田的MDI装置,福冈县。完成了。 2014年3月,日本千叶县一座9万吨/年双酚A工厂和多光兴山市一座33万吨/年苯酚丙酮工厂被关闭。 1.4.2. 追求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海外业务日本化工企业在撤出部分基础化学品产能后,将资源转向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并重点加强医疗关心。能源相关产业、材料等成长性业务。住友化学:将进一步强化业务组合,重点关注环境与能源、电子材料、生命科学等具有技术竞争力的领域。住友化学在高利润的特殊化学品领域拥有三个业务部门:IT相关化学品、健康/农业相关化学品和药品。特种化学品的收入份额从2006年的72%增加到2016年的约86%。未来,公司计划加大在能源、功能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资本投入,计划进行高达3000亿日元的并购投资。在海外扩张方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将石化业务集中在新加坡和中东的生产基地,成为全球特种化学品公司。三井化学:关闭日本部分基础化工厂后,三井化学开始投资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年产2000吨先进聚氨酯弹性体和多异氰酸酯的生产能力,并新建工厂建成在大牟田。我们将继续加强和扩大上述及其他特种异氰酸酯(XDI、NBDI等)的销售。此外,我们还重点关注高增长的汽车材料、医疗领域光学镜片、牙科材料,以及以农用化学品先进材料和包装为中心的无纺布以及食品和包装领域。与此同时,三井化学正在积极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增长。 2014年,三井化学与中国石化合资的——上海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将向上海化学供应异丙苯33.25万吨/年、苯酚25万吨/年、丙酮15万吨/年上海漕泾工业园区,建立生产基地。 JSR:基于弹性体和塑料业务以及电子材料业务的优势,JSR开始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并开始在石化领域开发新一代SSBR技术,扩大在泰国的业务。扩大了我们的业务。年新增SSBR产能15万吨以上。在生命科学业务领域,我们主要生产诊断剂、生物制品等生物医用材料。此外,JSR还投资开发锂离子电容器,这比普通电池材料更具吸引力。日本触媒合成公司:为了适应丙烯酸和高吸水性树脂市场的变化,催化剂合成公司正在积极调整产能,向锂电池等电子材料、高性能化学品、健康领域、等提高重要能力。医疗事业亦然。宇部化学:宇部化学正在开发具有更高市场吸引力的下一代材料,例如聚氨酯和橡胶。公司已投资建设锂离子电解液和隔膜生产设施,并致力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高端应用市场。 DIC:DIC重组了北美和欧洲的印刷油墨业务,并积极发展新一代产品业务。在薄膜液晶显示器领域占据全球1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彩色滤光片用颜料领域,该公司已控制全球绿色颜料市场70%的份额。我们还将重点关注高性能蓝色颜料市场。

公司在聚苯硫醚市场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大幅提升。

2、旭化成——是从基础化工向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与日本1970-1975年的阶段类似,即向重化工业转型已接近完成,人口红利边际效应人口减少,各种环境问题集中发生,经济结构开始快速转型,带动新兴产业增长。 1973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新常态,高增长不再是常态,日本制造业完成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与日本类似,自1975年以来,中国积极将经济发展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并调整产业结构,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或正在向东南亚转移。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最后阶段,我们积极参与确定中国化工企业如何找到进一步转型的方向,在转型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驱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予以考虑。日本历史悠久的化工企业旭化成的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理性的灵感之路。

2.1. 旭化成—— 多元化综合化学公司旭化成是一家日本大型综合化学公司,活跃于石化、塑料、建材、住房、纺织和医疗等领域,总部位于东京。大阪大阪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拥有50多个生产基地和分公司,控股公司100多家。目前,该公司两大股东为摩根大通银行和日本海事信托银行,分别持有该公司9.05%和5.69%的股份。

旭化成在2017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排名第39位。 2017财年,该公司的医疗保健、材料和住房部门的销售额约为18,829亿日元,营业收入约为1,592亿日元。与上一年相比,我们取得了增长。旭化成材料事业部包括旭化成化学公司和旭化成电子科技公司两家子公司,下设纺织事业部、石化产品事业部、高性能聚合物事业部、消费品事业部、隔膜事业部,由旭化成的六个事业部组成电子科技公司。 有限公司(电子设备)。旭化成近100年的历史是不断变革和扩张的历史,野口先生于1922年创建了旭化成的前身旭纺织株式会社,旭化成于2007年首次采用Kasari方法。 1923年。继续扩大烧碱、液氯、氮肥、硝化棉、工业炸药、铜丝、粘胶长丝等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粘胶长丝的生产于2001年9月结束)。领域不断扩大。战后,该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旭化成已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医疗等各个领域。关心。我参与服务。

2003年10月,旭化成将所有核心业务部门(分公司/控股公司系统)转变为由一家控股公司(本公司)和七家运营公司(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有限公司)做到了。 有限公司、 旭化成制药有限公司、 旭化成纤维有限公司、 旭化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旭化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旭化成Life Living 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已将集团结构转变为控股公司制,并正在向多元化业务拓展。我们将充分利用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积累的业务多样性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创新,并继续通过研究实现高附加值业务。和新产品开发。 2009年4月,各业务整合为9家运营公司,各运营公司各自业务领域独立,公司作为集团母公司对整个集团进行管理监督。 2016年,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合并,成为运营控股公司旭化成株式会社。 2.1.1.旭化成化学:旭化成化学是石化单体、聚合物和高性能化学品的集大成者,是旭化成集团所有化工相关业务的核心运营公司。旭化成是日本第一家于1923 年开始利用Kasari 工艺商业化生产合成氨的公司,此后,旭化成通过工艺变革和产品开发不断推动公司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们在基础化学品、合成树脂、运动膜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均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聚合物单体和基础化学品旭化成化学是全球第二大丙烯腈(ABS树脂合成的重要原料)生产商和亚洲最大的苯乙烯单体生产商,旭化成MMA采用直接氧化酯化工艺生产。使用。除了获得日本化学工程学会技术奖外,旭化成在功能化学品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尼龙6的原料环己醇和尼龙6的原料己二酸。在尼龙66和聚氨酯生产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聚合物/合成橡胶旭化成化学旗下的日本聚苯乙烯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聚苯乙烯生产商,其PMMA业务主要集中在液晶面板导光板等高价值领域,而其合成橡胶和弹性体业务则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专注于特种产品产品高效产品,例如用于含硅节能轮胎的橡胶的制造。

旭化成在工程塑料领域也占有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尼龙66(Leona)、聚甲醛(Tenac)、改性聚苯醚(Zylon)制造技术的公司。凭借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在与巴斯夫等西方大公司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在尼龙66业务上,我们是全球少数掌握主要原料己二腈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在聚甲醛领域,我们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均聚和聚合技术的企业。和共聚。旨在通过与杜邦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该公司还拥有新的非光气聚碳酸酯制造工艺,该工艺已被台湾和俄罗斯的Sabic、奇美旭化成、Kazan等成功商业化。正在做。沙特阿拉伯。生产。功能性膜材料旭化成的食品保鲜膜“旭化成”是日本最畅销的家用保鲜膜,而在水处理领域,旭化成的超滤膜、精密过滤膜(Microza)及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饮用水。用于生产自来水、工业超纯水、处理工业废水。自1975年旭化成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电解质盐膜分离以来,旭化成在氯碱行业膜分离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旭化成化学制造和供应用于电解质盐膜分离的成套辅助设备、配件和系统,包括离子交换膜、电解槽、阳极、阴极以及处理过程的成套设备。此外,Hipore是世界一流的锂电池隔膜材料,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Hipore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应用于电动汽车. 也将被采纳。还有混合动力汽车。

包括特种化学品在内的高功能材料旭化成生产大量的高功能涂料材料,如聚氨酯(DonadeTM)、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胶(Polyide)、丙烯酸乳胶(Polytron)、环氧树脂和潜在硬化剂。用于环氧树脂(Novacure)和聚偏二氯乙烯(Saran)乳胶。旭化成的微晶纤维素(Ceolus)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其产品被加工成更小的胶囊。旭化成使用的液体光聚合物(APR)和感光板柔印(AFP)也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市场推广。无机化学品旭化成在炸药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尖端产品包括工业炸药和采矿炸药。

管和安全控制系统等,在高效的隧道工程建设中,公司产品可以精确地控制炸药的威力。此外公司炸药产品被日本防卫部用来排除杀伤性地雷。2.1.2、旭化成纺织旭化成纺织是旭化成集团所有纤维和纺织业务的核心运营公司,拥有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氨纶:氨纶弹性纤维(Roica)被运用于从服装到尿布的许多领域,拥有从单体合成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旭化成开发了众多吸收/排出水分和防臭等功能的特殊弹性纤维产品。纺粘型无纺布:(Eltas,即安达司),具有良好的纤维构造,结构稳定且防水。用于一次性尿布,外科手术服,茶包和其它领域的诸多产品。其它纺织品:铜氨丝产品(Bemliese)、铜氨纤维无纺布和人造皮革(Lamouse)、铜氨丝里布(Bemberg,宾霸)、涤纶长纤维等。 2.1.3、旭化成其他业务旭化成住宅:高性能建筑材料提供者公司重点业务是建造性能、抗震性能出众的蒸压轻质加气混凝板住宅(Hebel Haus)公寓。公司的业务范围目前已经扩展到房屋翻新,房地产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旭化成通过其独特的蒸压轻质加气混凝板大幅延长了日本建筑和住宅的平均使用期限,并提供高性能和居住高舒适度。考虑到日本的许多社区已经接近设计使用期限,旭化成住宅在城市改造进程中通过协调多项复杂的翻新计划,确保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既满足了所有者的各种需求,又确保了工作进度。 旭化成电子材料及微电子向全球的电子企业提供重要的电子材料元件,主要包括电路配线用干膜(Sunfort):用来排列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是世界上用于顶级设备的需求量最高的 DFR;光敏聚酰亚胺前体(Pimel):半导体应力缓冲膜的标准;塑料光纤(Luminous):因出色的性能和耐久性而闻名,被使用在汽车等方面;电子设备电子零部件:旭化成的微电子系统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生产的数码/模拟混和信号集成电路被使用在手机,AV 设备和下一代家庭用数码设备中。旭化成建材主要产品: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HebelTM),钢结构的部件材料,基础桩,隔热材料方面,根据旭化成集团所独有的技术,追求先进技术,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和最新的施工技术。旭化成制药旭化成制药主要业务为健康保健,产品包括医药品、医疗器械、医药原料、诊断试剂、保健品和兽药。其中医药品主要包括骨代谢、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用医药品;在医药原料和诊断试剂领域,旭化成采用发酵和有机合成技术生产医药原料和保健品原料,并采用了包括基因重组和蛋白质工程在内前沿生物科技,用来生产高敏感、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用酶。旭化成医疗旭化成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基于强大的膜分离技术,开始向医疗领域重点发展。公司是全球血液净化产业的龙头,一直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治疗技术的普及,通过输血用血液过滤器等各类功能材料在全球的医疗技术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旭化成医疗目前正从体外循环装置业务努力向疾病治疗、预防医疗等血液医疗系统业务转型,同时向再生医疗系统业务、精神医疗系统业务等领域扩大,未来有望成为全球血液医疗系统的引领者。透析(人工肾脏):在该领域旭化成以核心的膜分离技术为基础,开发出了用于人工透析的中空纤维型人工肾脏,并最早在全球开始销售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穿透性的聚砜膜人工肾脏“APS?”。血液净化治疗系统:血液净化疗法是将自己的血液导到体外,去除(分离·吸附)血液中存在的病因物质后返还到体内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困难的疑难杂症治疗领域和预防医疗领域将大有作为。旭化成在血液净化疗法中开发了重要的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的各类产品和装置操作系统,以及高水平血液净化治疗系统。Planova?:旭化成在全球首次成功开发除病毒过滤器“Planova?”,在血浆成分制剂和生物医药品的生产工艺中去除病毒等病原物质,为提高全球的防病毒安全做着贡献。Sepacell?:旭化成在全球最早成功开发了超细纤维除白血球过滤器“Sepacell?”,病患在输血时容易产生发热和恶寒等副反应,“Sepacell?”的作用是过滤带来这些副作用的白血球。2.2、旭化成成长史——从纺织和基础化学品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型实践观察旭化成近百年的成长历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转型、不断外延成长历程:公司创立初期以纺织品和基础化学品起家,不断扩大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规模和品种,并在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在 1950年代,旭化成通过与陶氏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日本化工行业重镇川崎地区,并通过生产聚苯乙烯,进入合成树脂领域;通过生产腈纶纤维,进入合成纤维领域,实现了从纺织品巨头到化学品巨头的过渡,这一阶段虽然公司整体营收中大部分仍由纺织业务所贡献,但化学品业务带来的高额利润让公司意识到追求高附加值业务的必要性。旭化成基于快速成长过程积累雄厚研发能力,顺应时代的变革,在合成树脂和锂电材料等电子产品领域深入发展。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 2010 年代,旭化成已经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涉足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和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产品和服务的跨国公司。 2.2.1、20 世纪 30 年代:基于合成氨工业的创业初期旭化成发展初期从进入合成氨行业起家,将化学品作为主要进军方向。公司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23 年由野口遵先生创立了 ChissoHiryou 株式会社(日本氮肥公司),开始在宫崎市延冈区通过卡萨里法生产合成氨;1923 年在 Zeze 市 Shiga 区在旭丝制品编制公司开始生产人造丝;1931 年使用意大利卡萨里的授权合成氨技术,采用铜铵法将合成氨用于再生纤维素铜氨丝 Bemberg?的生产,并于 1931 年 5 月在延冈工厂成立延冈氨纤维有限公司,这是旭化成正式创立的日期。这一时期同样是日本工业化迅速崛起的时期,公司开始扩产化工原料和化学衍生物的生产,包括烧碱、液氯、化肥、硝化纤维和工业炸药等,以及“宾霸”纤维和纤维胶人造纤维及味精产品,在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旭化成成长为日本化学工业的巨头。2.2.2、20 世纪 50 年代:作为综合化学企业快速成长二战后在日本的重建时期,旭化成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成长,扩大了Bemberg(宾霸)纤维和纤维胶人造纤维的生产,使得公司在纤维行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纤维素和合成纤维引领者,这一阶段旭化成在 1959 年开始生产 Cashmilon 丙烯酸人造短纤,1964 年开始生产尼龙 6 纤维(1994 年6 月结束生产),1969 年开始生产聚酯长丝,1970 年开始生产 Leona 尼龙纤维,1971 年开始生产 Roica 弹性聚氨酯纤维,1973 年开始生产无纺布产品。一直到 1994 年旭化成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日本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合并之前,合成纤维一直是旭化成的重点业务之一。在单体、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领域,旭化成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更迅速的发展:1962 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丙烯腈单体并在 1964 年成功实现合成橡胶的工业化生产;1972 年 4 月旭化成启动乙烯装置,其在水岛的石化装置此后一直是公司生产石化产品及衍生物的重要供应装置。旭化成在1960 和 1970 年代在合成树脂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包括 PMMA、高密度聚乙烯、Tenac 聚甲醛和 Leona 尼龙 66 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工业化的自主生产,其当时在工程塑料研发领域的技术成就至今在中国未被突破。此后旭化成在合成树脂领域的成就突飞猛进,1982 年旭化成和陶氏的合资公司开始生产聚苯乙烯树脂、Xyron 改性聚亚苯基醚(m-PPE)、LDPE、泡沫塑料、莎纶纤维 Wrap 以及聚偏二氯乙烯树脂产品。同时这一时期旭化成开始在功能性膜材料领域取得不俗的进展。1961年在川崎建设了第一家离子交换膜工厂,并在此后应用于工业盐的生产;1975 年 4 月,旭化成在全球第一次使用离子交换膜工艺生产烧碱。基于在膜材料领域的伟大成就,旭化成在这一阶段为后期在锂电隔膜材料、超滤和微滤纤维膜等领域的发展奠立了坚实的技术和市场基础。2.2.3、20 世纪 70 年代:日美贸易战背景下从化学品巨头开始向多元化的转型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日本之间经济摩擦不断,其中纺织品领域是贸易争端的开始。战后日本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对美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摩擦以日本政府和纺织行业签署“自愿出口限制”(1956 年)和“日美棉制品协定”(1962 年)的妥协方式告终。此后旭化成更坚定地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业务逐渐退出,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发展。 在合成纤维领域,日本在 1960 年代经历了飞速崛起之后对美出口大幅增加,并与美国的合成纤维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至此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开始扩大到包括合成纤维在内的所有纺织品领域。在冲绳领土回归的强烈诉求之下,贸易摩擦最终仍以日本大幅妥协而限制此后对美国的合成纤维出口,并于 1971 年日美签订“日美纺织品协定”而告终。危机之下旭化成在这一阶段主动放弃了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的领域的激烈竞争,开始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转而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了合成树脂和锂电材料以及部分特种化学品领域。这一阶段,旭化成围绕核心主业进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其市场影响力快速提升,逐渐成为日本化工行业龙头之一。在十年时间里,旭化成成立旭化成医疗株式会社并进入医疗领域,生产人工肾并取得口服抗癌药“sunfural”生产许可。于 1980 年成立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推出霍尔元件,进军电子领域,并在 1987 年开始大规模集成电路(LSI)领域。于 1972年旭化成销售第一栋独栋住宅“Hebel Haus”,进军住宅领域。旭化成与吉野彰:锂粒子电池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和产业化奠基人旭化成是全球锂电隔膜材料当之无愧的巨头,2016 年全球前四大锂电隔膜企业日本旭化成、日本东丽、美国 Celgard 和韩国 SKI 四家公司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20.8%、15.1%、10.8%和 9.6%,旭化成在全球锂电行业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和绝对的话语权。1998 年旭化成开发 Hipore 锂电池隔膜。Hipore 拥有多个 0.05~0.5μm 微孔的高性能聚砜膜,具有无有害气体排放、优异的均匀性、均匀的亚微米孔、高孔隙率、高穿刺强度等优点。2015年 2 月旭化成斥资 22 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电池绝缘体生产商美国Polypore International 公司,成为了干湿法隔膜的主导厂家。收购的标的Celgard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次性锂电池的开发,并从事锂电池隔膜的生产,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开始二次可充锂电池的开发,并生产相应的隔膜产品。Celgard 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中,2017 年3 月,旭化成宣布投资 150 亿日元用于滋贺县守山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LIB)用的隔膜,实现锂电隔膜 2 亿平方米/年产能,并预计在 2020 年实现 11 亿平方米/年产能。除了广为人知的锂电池隔膜材料领域的成就之外,旭化成更是全球锂电池技术的开拓者之一。2013 年俄罗斯全球能源大奖“The Global EnergyPrize”被授予了旭化成锂电教父吉野彰,用以褒扬吉野彰在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在锂电储能方面的杰出成就。基于吉野彰在当时钴酸锂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领域的研究,锂离子电池迎来了真正的产业化,并为今日移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旭化成 Akira Yoshino(吉野彰)博士和 SONY 锂电事业部负责人 YoshioNishi (西美绪)同为日本锂电界的教父。吉野彰在 1983 年首先发明了基于钴酸锂正极和聚乙炔为负极的原型电池。其原型产品虽然性能并不理想,但因其彻底颠覆了锂二次电池必须采用金属锂做负极传统观念,而对于之后锂离子电池的诞生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吉野彰使用 VGCF(气相生产碳纤维)做负极与钴酸锂搭配,获得了比较好的电化学性能。1985 年,吉野博士正式申请了全球第一份关于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锂离子电池概念的建立。此后 SONY 公司与西美绪从德州大学 Goodenough博士处获得了使用 LCO 将其用于锂电池的授权,并在 1991 年首先大规模产业化。旭化成则于在 1992 年与东芝公司成了合资公司并将锂离子化电池产业化。2.2.4、21 世纪至今:国际化进程开始,中东与北美石化行业强势冲击下的变革从立足本土到放眼全球,旭化成全面走向国际化2000 年以前,旭化成主要业务集中在日本本土,在这之后受日本资源缺乏所累,同时日本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大宗化工品市场需求低迷。在上述背景下,原有规模发展遭遇瓶颈,公司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以亚洲、北美、欧洲为核心在全世界 15 个国家、约 60 个基地积极开展业务,将部分产能转向海外具有市场潜力的国家。例如旭化成 2000 年接受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转让的欧美复合树脂子公司,确保了公司在欧美的生产基地。不久之后,旭化成相继收购美国卓尔医学产品公司和美国博力通集团公司,分别加强了医疗急救和锂电池隔膜业务。此外,公司于 2016 年启动业务控股公司制并成立旭化成欧洲公司。 旭化成同时与资源优势国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利用技术优势在资源国联合建厂,获取廉价原料,扩大优势业务产能。这些动作有:2000年在韩国东西石化(tongsuh)的蔚山联合装置内建设丙烯腈项目;2001 年旭化成与三菱气体化学在新加坡裕廊岛合资兴建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装置;2003 年在中国杭州建设聚氨酯纤维装置;2002 年在中国张家港与杜邦合资建设聚甲醛装置;2001 年在韩国蔚山与罗地亚合资建设脂肪酸生产装置;2002 年在中国台湾与奇美合资建设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装置;2002 年在中国张家港与陶氏化学合资成立斯泰隆石化公司,建设聚苯乙烯装置。2014 年,旭化成约四分之三的员工来自海外,同时海外销售收入达 6733亿人民币,达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海外投资者逐年增多,2014 年增至 36.2%。中东与北美石化行业冲击下的化学品业务的规模缩减旭化成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没有盲目地实现化学品在规模上的进取,而是围绕主营业务,将发展的焦点对准高收益化的产品,积极重新构筑化学品事业。不断削减非战略资产,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需求的下降以及来自海外基于低价格原料的石化产品的价格竞争。这些措施有:2014 年宣布关闭日本国内的一些石化生产装置,同时将与三菱化学推进先前宣布的水岛石脑油裂解装置合并计划。2014 年 8 月前关闭位于川崎工厂内的一套 15 万吨/年的丙烯腈装置,2016 年 3 月前关闭另外一套 32 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将在日本国内的苯乙烯产能将降至 39 万吨/年,未来将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并减少出口风险。2015 年 5 月前关闭位于水岛的一套 3.7 万吨/年的环氧树脂装置,2015年 12 月前关闭位于水岛的一套 6.5 万吨/年 ABS 装置和一套 2.4 万吨/年的丁苯乳液装置。2.3、旭化成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对国内化工行业的启示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日间经济摩擦始于纺织品领域,日本纺织业“自愿出口限制”和“日美棉制品协定”签订之后旭化成坚定地将部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在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扩大到合成纤维之后,旭化成开始放弃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的领域的激烈竞争,转而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合成树脂和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其基于研发驱动的转型成长经验值得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借鉴。2000 年后受日本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以及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影响,旭化成发展遭遇瓶颈后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国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日本 1976-1991 年期间的平稳增长阶段,对于国内化工行业而言,将缺乏差异的大宗品去规模化,并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化和国际化发展是值得考虑的思路,当然这必须以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为前提。(资料源/光大证券)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日本旭化成(asahikasei),日本旭化成工厂火灾利好国内

chanong

|

与巴斯夫、拜耳等德国企业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基于现代化学理论而成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创新和进步不同,韩国化工企业在意志之下,从轻工业向重化工发展工业、高附加值材料工业的逐步转型,以及日本化工巨头的成长过程,都对应着日本整体从工业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变和转变。 ——经济走向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完成向重化工业发展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内消费停滞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我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开始了化学品(主要是规模化、无差异化产品)和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去重化进程,正在拓展业务。本报告介绍了日本化工企业迈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典范————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过程。旭化成已从传统化工巨头转型。中国主导的国内化工企业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化转型的经验值得学**,我们也愿意向前迈进。 旭化成——以基础化学品为基础,是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集大成者:旭化成的100年历史是一个不断转型、扩张的过程:1922年,野口先生创立了旭化成的前身旭纺织公司。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日本首次采用Kasari法实现合成氨工业化为起点,扩大了基础化学品的生产,并将业务拓展至烧碱和液氯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战后,该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生产氮肥、硝化纤维、工业炸药、铜丝、粘胶长丝等产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旭化成已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医疗等各个领域。关心。我参与服务。 了解旭化成在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中的变化: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美经济摩擦却始于纺织领域。日本纺织业“自愿出口限制”以及日美棉制品协定缔结后,旭化成坚定地将发展重点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领域。后来,随着日美纺织品贸易紧张局势扩大到合成纤维,旭化成放弃了低附加值、成本导向的出口领域的激烈竞争,开始专注于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型业务。我们扩大了以住宅、人工肾、医疗为重点的增长业务领域,并在试剂和传感器领域全面发展,重点是合成树脂和功能膜材料等化学品。其以研发为主导的转型成长经验对于当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研发能力为后盾的多元化、高附加值是最不发达国家化学工业转型的思路之一:2000年以来,日本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内化学工业方向的变化对此,旭化成选择了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口,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丰富国家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日本1976年至1991年经历的稳定增长阶段。国内化工行业值得缩小无差异化大宗产品规模,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国际化方向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是前提。

1、日本制造业和化工企业从战后腾飞到转型的做法,与充分利用基于现代化学理论的技术创新而走向成熟的德国巴斯夫、拜耳等企业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有相似之处。来自公司。为了推动企业创新进步,在最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韩国化工企业在国家意志下,逐步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附加值材料工业转型,我做到了。纵观最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会发现,虽然因国情和文化不同,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但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面对重化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后整体增长停滞的困境,全球各大化工企业都面临着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中日韩虽然文化背景相似,但战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时机不同,导致当前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恒力、永升、道坤、恒逸、卫星等国内民营化工巨头目前正受益于近期经济景气,正在从低附加值的纺织、化纤等行业转向韩国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发展20年快速发展和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好处,通过原始积累横向融入产业链,并积极纵向延伸到产业链上游的炼化行业,我在。因为我们学**了欧美、韩国化工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能够获得稳定且惊人的现金流,构筑了宽阔的护城河。达到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随着中国开启“新经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相信日本化工制造业的改革实践也将为国内化工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战后,随着日本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日本各大化工企业成功适应了国家从工业社会到生产型经济再到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和转变。上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的制造业,在完成了80年代重化工业的发展之后,一方面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内消费低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社会挑战。其他。国内资源和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开始了去制造(主要是规模化、无差异化生产)的进程,将业务转向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公司希望学**旭化成等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经验,征服Jade。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1945年至1952年的经济复苏、1952年至1960年的高增长基本阶段、1961年至1970年的高增长期、1971年至1991年的不稳定增长期。1971年至1991年经历了衰退。 1991年。 1992年至今的阶段。从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经验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复苏,化肥等基础化学工业重建完成。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原材料严重短缺,发展极为困难。日本着眼于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复苏,正在实施以“倾斜生产法”为基础的产业振兴政策,通过循环投资供应焦炭、钢铁原料和化肥行业所需的原材料并增加了上述两个领域的产量。有。充裕的资金很快将日本一度破败的军工工业转变为对农业有用的化肥工业。在此期间,日本重要的军火工厂,包括住友化学新居滨工厂、日氢小野滨工厂、东洋小萨大牟田工厂等,相继从甲醇生产转向硫酸铵生产,大日本石油公司和帝国燃料宇部公司也是如此。从重油生产转为硫酸铵生产转为硫酸铵生产。

在此期间,日本化肥工业实现了超过战前时期的快速复苏,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昭和初期就已经尝试过的合成氨工艺在20年后的1948年投入实用, 1945年化肥工业扩大,情况变得严重。与此同时,杀虫剂DDT和24-D也迅速流行起来。化肥农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硫酸、合成氨、电石等基础化学工业的复兴和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煤炭、电力、化肥、钢铁等工业部门的复苏,还带动了工矿和农业生产的恢复,重启工业化进程,壮大日本基础工业部门,奠定了基础。日本。重化学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制造业结构由重化工业转向,化学工业开始向炼油体系转移。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战前,日本的轻工业结构以纺织业为主。战后初期持续快速发展,轻工业生产比重从1946年的32.5%上升到1954年的55.4%,甚至到了1950年代初期,日本轻工业出口仍占其出口的一半以上。然而,当时日本产业政策制定者预测,“未来,欠发达国家将生产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产品作为出口竞争对手”,因此日本将“生产出口项目”。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化学品。” “关于工业产品” 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了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工业发展目标开始从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明确应发展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类型,包括炼油、石油化工、化纤等化学工业,并对这些工业绝对保护、支持其发展。确保优先发展。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44%上升到1965年的63.7%。 1955-1965年十年间,化学工业在各行业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的贡献中所占份额最高,占72.3%。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本质在于日本政客推动产业结构向奢侈品转变。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产业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化学工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日本化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1955年之前,日本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然而,随着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的煤炭供应限制了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煤化工工艺流程复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较低,成本较高决定了缺乏竞争力。日本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下降到1960年的10.6%。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化肥市场在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发展后已达到饱和,新的化学工业体系要求原料结构从煤炭转向石油基聚合物合成工业。日本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关于石化转型后的竞争力,(1)当时原油供应全球,日本炼化企业从中东运输的成本比美国低一半;(2)战后,国际炼油技术已达到目前水平,日本引进生产设备、流化床催化裂化、高辛烷值汽油、高级润滑油等先进技术,较早建立了炼油技术。世界一流的炼化工业。到1973年,合成氨、醋酸、邻苯二甲酸酐、芳烃等都接近以石油为原料。日本经济对原油的依赖度已达74%,远超同期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 1.3.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重化工业发展放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缓慢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相继出现,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导致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发生一系列危机:出色地。 1973年底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受外部环境和石油危机影响,日本经济严重下滑。为了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日本开始实施平衡能源政策,从强调石油转向能源多元化。日本在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从主要依赖石油转向共同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的同时,也在努力分散能源进口,扩大进口来源。从中东到加拿大、中国、韩国、墨西哥等非石油出口国。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资源紧张加剧,出台了《石油储备法》、《节能法》等新能源政策。

除石油危机外,1985年广场协议缔结后日元大幅升值,也显着损害了日本出口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19年主要制成品出口额将大幅增长。减少了。 1986年。 1986年,日本钢材出口比上年下降34%,机械产品下降12.3%以上,汽车出口也下降10%以上。日本企业面临加速向海外转移制造的压力。 1986年至1988年三年间,日本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254.43亿美元,超过了1951年至1985年35年间244亿美元的总额。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危机等产业结构性因素,新兴产业在增长的同时,很多传统制造业却陷入衰退,我是支持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重化工业结构调整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够顺利克服石油危机带来的困难。此后,日本加强自主技术开发,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强力推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的产官学三位一体体系。在上述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带动下,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越欧美领先世界,经济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世界。世界之巅。

从化工行业来看,硫氨、烧碱、合成染料、醋酸、尿素、液化石油气等产量虽然仍保持一定增速,但增幅明显加大。它正在减慢。随着20 世纪60 年代。 1964年召开国际自然化学会议,保持和提高日本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后,日本化学技术进入合成聚合物和高效农药中间体的时代。 1.4.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适应全球化进程,推动科技立国政策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受全球经济衰退和亚洲经济衰退影响,日本经济持续下滑。货币危机,导致日本内阁频繁更迭。近年来,为了扭转我国经济的颓势,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日本开始努力从根本上转变产业结构,即用知识取代许多资源消耗型、劳动力消耗型产业。 ——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密集型产业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经济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出口,将高耗能、污染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大力支持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核电等工业领域发展。此外,我们将继续扩大科研投入,坚定维护“科技立国”地位,努力迈向“科技独立时代”。日本转型的重点将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合作产业,即从外需转向内需,从“初级集中”转向,以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将推动形成以汽车、电子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联动发展的“多极化”产业结构,发展信息、通信、住房、工业等领域的知识经济。 ETC。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日本经济虽然经历了逐步发展、长期停滞甚至负增长的过程,但优势产业构成基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依然强劲。对技术能力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变革和复杂化从未停止。千禧年后:日本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国际竞争新格局下进行新转型。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日本化学工业位居世界第一。 GDP占比自2010年以来,其负债率已大幅超过60%的警戒线。日本政府2014年大幅提高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以减轻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日本受经济发展停滞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内消费低迷,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大宗化学品市场需求低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化学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核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国产原材料的劣势,北美页岩气革命开始了,这是一个机会。中东和亚洲地区化学原料及新兴产业的变化地区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对日本化学工业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上述各种负面影响,日本石化行业近十年来大幅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从缺乏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业务转向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业务,加速转向。公司注重差异化产品的研发,追求基础化学品生产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并通过海外收购寻求海外增长,以弥补国内需求低迷导致的消费不足。 1.4.1. 为应对需求下降,基础化学品产能大幅削减,2016年日本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520万吨,与2008-2009年经济衰退前水平相比,下降约10%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乙烯产能从2003年峰值的753.6万吨增至2015年的614万吨,随着东亚大规模、技术更新的裂解产能投产,产能又减少至1万吨。

暂停一体化裂解装置等基础化工装置三菱化学:随着北美页岩油气革命后轻烃产品进入亚洲市场以及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化工企业正在积极进行业务调整。三菱化学重组其石化生产业务,转向高性能产品,废除鹿岛第一乙烯装置,并继续实施将水岛乙烯装置与旭化成整合的计划。

三井化学:三井化学鹿岛工厂的TDI产能为11.7万吨/年,马来酸酐、富马酸、XDI、HDI产能为3.2万吨/年。 2014年,聚氨酯和酚醛市场的低利润导致重大重组计划的宣布,导致日本多个生产装置关闭,包括日本鹿岛工厂的整个生产装置和大牟田的MDI装置,福冈县。完成了。 2014年3月,日本千叶县一座9万吨/年双酚A工厂和多光兴山市一座33万吨/年苯酚丙酮工厂被关闭。 1.4.2. 追求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海外业务日本化工企业在撤出部分基础化学品产能后,将资源转向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并重点加强医疗关心。能源相关产业、材料等成长性业务。住友化学:将进一步强化业务组合,重点关注环境与能源、电子材料、生命科学等具有技术竞争力的领域。住友化学在高利润的特殊化学品领域拥有三个业务部门:IT相关化学品、健康/农业相关化学品和药品。特种化学品的收入份额从2006年的72%增加到2016年的约86%。未来,公司计划加大在能源、功能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资本投入,计划进行高达3000亿日元的并购投资。在海外扩张方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将石化业务集中在新加坡和中东的生产基地,成为全球特种化学品公司。三井化学:关闭日本部分基础化工厂后,三井化学开始投资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年产2000吨先进聚氨酯弹性体和多异氰酸酯的生产能力,并新建工厂建成在大牟田。我们将继续加强和扩大上述及其他特种异氰酸酯(XDI、NBDI等)的销售。此外,我们还重点关注高增长的汽车材料、医疗领域光学镜片、牙科材料,以及以农用化学品先进材料和包装为中心的无纺布以及食品和包装领域。与此同时,三井化学正在积极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增长。 2014年,三井化学与中国石化合资的——上海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将向上海化学供应异丙苯33.25万吨/年、苯酚25万吨/年、丙酮15万吨/年上海漕泾工业园区,建立生产基地。 JSR:基于弹性体和塑料业务以及电子材料业务的优势,JSR开始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并开始在石化领域开发新一代SSBR技术,扩大在泰国的业务。扩大了我们的业务。年新增SSBR产能15万吨以上。在生命科学业务领域,我们主要生产诊断剂、生物制品等生物医用材料。此外,JSR还投资开发锂离子电容器,这比普通电池材料更具吸引力。日本触媒合成公司:为了适应丙烯酸和高吸水性树脂市场的变化,催化剂合成公司正在积极调整产能,向锂电池等电子材料、高性能化学品、健康领域、等提高重要能力。医疗事业亦然。宇部化学:宇部化学正在开发具有更高市场吸引力的下一代材料,例如聚氨酯和橡胶。公司已投资建设锂离子电解液和隔膜生产设施,并致力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高端应用市场。 DIC:DIC重组了北美和欧洲的印刷油墨业务,并积极发展新一代产品业务。在薄膜液晶显示器领域占据全球1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彩色滤光片用颜料领域,该公司已控制全球绿色颜料市场70%的份额。我们还将重点关注高性能蓝色颜料市场。

公司在聚苯硫醚市场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大幅提升。

2、旭化成——是从基础化工向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与日本1970-1975年的阶段类似,即向重化工业转型已接近完成,人口红利边际效应人口减少,各种环境问题集中发生,经济结构开始快速转型,带动新兴产业增长。 1973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新常态,高增长不再是常态,日本制造业完成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与日本类似,自1975年以来,中国积极将经济发展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并调整产业结构,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或正在向东南亚转移。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最后阶段,我们积极参与确定中国化工企业如何找到进一步转型的方向,在转型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驱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予以考虑。日本历史悠久的化工企业旭化成的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理性的灵感之路。

2.1. 旭化成—— 多元化综合化学公司旭化成是一家日本大型综合化学公司,活跃于石化、塑料、建材、住房、纺织和医疗等领域,总部位于东京。大阪大阪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拥有50多个生产基地和分公司,控股公司100多家。目前,该公司两大股东为摩根大通银行和日本海事信托银行,分别持有该公司9.05%和5.69%的股份。

旭化成在2017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排名第39位。 2017财年,该公司的医疗保健、材料和住房部门的销售额约为18,829亿日元,营业收入约为1,592亿日元。与上一年相比,我们取得了增长。旭化成材料事业部包括旭化成化学公司和旭化成电子科技公司两家子公司,下设纺织事业部、石化产品事业部、高性能聚合物事业部、消费品事业部、隔膜事业部,由旭化成的六个事业部组成电子科技公司。 有限公司(电子设备)。旭化成近100年的历史是不断变革和扩张的历史,野口先生于1922年创建了旭化成的前身旭纺织株式会社,旭化成于2007年首次采用Kasari方法。 1923年。继续扩大烧碱、液氯、氮肥、硝化棉、工业炸药、铜丝、粘胶长丝等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粘胶长丝的生产于2001年9月结束)。领域不断扩大。战后,该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旭化成已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医疗等各个领域。关心。我参与服务。

2003年10月,旭化成将所有核心业务部门(分公司/控股公司系统)转变为由一家控股公司(本公司)和七家运营公司(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有限公司)做到了。 有限公司、 旭化成制药有限公司、 旭化成纤维有限公司、 旭化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旭化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旭化成Life Living 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已将集团结构转变为控股公司制,并正在向多元化业务拓展。我们将充分利用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积累的业务多样性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创新,并继续通过研究实现高附加值业务。和新产品开发。 2009年4月,各业务整合为9家运营公司,各运营公司各自业务领域独立,公司作为集团母公司对整个集团进行管理监督。 2016年,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合并,成为运营控股公司旭化成株式会社。 2.1.1.旭化成化学:旭化成化学是石化单体、聚合物和高性能化学品的集大成者,是旭化成集团所有化工相关业务的核心运营公司。旭化成是日本第一家于1923 年开始利用Kasari 工艺商业化生产合成氨的公司,此后,旭化成通过工艺变革和产品开发不断推动公司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们在基础化学品、合成树脂、运动膜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均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聚合物单体和基础化学品旭化成化学是全球第二大丙烯腈(ABS树脂合成的重要原料)生产商和亚洲最大的苯乙烯单体生产商,旭化成MMA采用直接氧化酯化工艺生产。使用。除了获得日本化学工程学会技术奖外,旭化成在功能化学品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尼龙6的原料环己醇和尼龙6的原料己二酸。在尼龙66和聚氨酯生产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聚合物/合成橡胶旭化成化学旗下的日本聚苯乙烯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聚苯乙烯生产商,其PMMA业务主要集中在液晶面板导光板等高价值领域,而其合成橡胶和弹性体业务则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专注于特种产品产品高效产品,例如用于含硅节能轮胎的橡胶的制造。

旭化成在工程塑料领域也占有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尼龙66(Leona)、聚甲醛(Tenac)、改性聚苯醚(Zylon)制造技术的公司。凭借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在与巴斯夫等西方大公司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在尼龙66业务上,我们是全球少数掌握主要原料己二腈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在聚甲醛领域,我们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均聚和聚合技术的企业。和共聚。旨在通过与杜邦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该公司还拥有新的非光气聚碳酸酯制造工艺,该工艺已被台湾和俄罗斯的Sabic、奇美旭化成、Kazan等成功商业化。正在做。沙特阿拉伯。生产。功能性膜材料旭化成的食品保鲜膜“旭化成”是日本最畅销的家用保鲜膜,而在水处理领域,旭化成的超滤膜、精密过滤膜(Microza)及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饮用水。用于生产自来水、工业超纯水、处理工业废水。自1975年旭化成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电解质盐膜分离以来,旭化成在氯碱行业膜分离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旭化成化学制造和供应用于电解质盐膜分离的成套辅助设备、配件和系统,包括离子交换膜、电解槽、阳极、阴极以及处理过程的成套设备。此外,Hipore是世界一流的锂电池隔膜材料,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Hipore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应用于电动汽车. 也将被采纳。还有混合动力汽车。

包括特种化学品在内的高功能材料旭化成生产大量的高功能涂料材料,如聚氨酯(DonadeTM)、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胶(Polyide)、丙烯酸乳胶(Polytron)、环氧树脂和潜在硬化剂。用于环氧树脂(Novacure)和聚偏二氯乙烯(Saran)乳胶。旭化成的微晶纤维素(Ceolus)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其产品被加工成更小的胶囊。旭化成使用的液体光聚合物(APR)和感光板柔印(AFP)也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市场推广。无机化学品旭化成在炸药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尖端产品包括工业炸药和采矿炸药。

管和安全控制系统等,在高效的隧道工程建设中,公司产品可以精确地控制炸药的威力。此外公司炸药产品被日本防卫部用来排除杀伤性地雷。2.1.2、旭化成纺织旭化成纺织是旭化成集团所有纤维和纺织业务的核心运营公司,拥有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氨纶:氨纶弹性纤维(Roica)被运用于从服装到尿布的许多领域,拥有从单体合成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旭化成开发了众多吸收/排出水分和防臭等功能的特殊弹性纤维产品。纺粘型无纺布:(Eltas,即安达司),具有良好的纤维构造,结构稳定且防水。用于一次性尿布,外科手术服,茶包和其它领域的诸多产品。其它纺织品:铜氨丝产品(Bemliese)、铜氨纤维无纺布和人造皮革(Lamouse)、铜氨丝里布(Bemberg,宾霸)、涤纶长纤维等。 2.1.3、旭化成其他业务旭化成住宅:高性能建筑材料提供者公司重点业务是建造性能、抗震性能出众的蒸压轻质加气混凝板住宅(Hebel Haus)公寓。公司的业务范围目前已经扩展到房屋翻新,房地产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旭化成通过其独特的蒸压轻质加气混凝板大幅延长了日本建筑和住宅的平均使用期限,并提供高性能和居住高舒适度。考虑到日本的许多社区已经接近设计使用期限,旭化成住宅在城市改造进程中通过协调多项复杂的翻新计划,确保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既满足了所有者的各种需求,又确保了工作进度。 旭化成电子材料及微电子向全球的电子企业提供重要的电子材料元件,主要包括电路配线用干膜(Sunfort):用来排列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是世界上用于顶级设备的需求量最高的 DFR;光敏聚酰亚胺前体(Pimel):半导体应力缓冲膜的标准;塑料光纤(Luminous):因出色的性能和耐久性而闻名,被使用在汽车等方面;电子设备电子零部件:旭化成的微电子系统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生产的数码/模拟混和信号集成电路被使用在手机,AV 设备和下一代家庭用数码设备中。旭化成建材主要产品: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HebelTM),钢结构的部件材料,基础桩,隔热材料方面,根据旭化成集团所独有的技术,追求先进技术,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和最新的施工技术。旭化成制药旭化成制药主要业务为健康保健,产品包括医药品、医疗器械、医药原料、诊断试剂、保健品和兽药。其中医药品主要包括骨代谢、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用医药品;在医药原料和诊断试剂领域,旭化成采用发酵和有机合成技术生产医药原料和保健品原料,并采用了包括基因重组和蛋白质工程在内前沿生物科技,用来生产高敏感、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用酶。旭化成医疗旭化成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基于强大的膜分离技术,开始向医疗领域重点发展。公司是全球血液净化产业的龙头,一直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治疗技术的普及,通过输血用血液过滤器等各类功能材料在全球的医疗技术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旭化成医疗目前正从体外循环装置业务努力向疾病治疗、预防医疗等血液医疗系统业务转型,同时向再生医疗系统业务、精神医疗系统业务等领域扩大,未来有望成为全球血液医疗系统的引领者。透析(人工肾脏):在该领域旭化成以核心的膜分离技术为基础,开发出了用于人工透析的中空纤维型人工肾脏,并最早在全球开始销售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穿透性的聚砜膜人工肾脏“APS?”。血液净化治疗系统:血液净化疗法是将自己的血液导到体外,去除(分离·吸附)血液中存在的病因物质后返还到体内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困难的疑难杂症治疗领域和预防医疗领域将大有作为。旭化成在血液净化疗法中开发了重要的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的各类产品和装置操作系统,以及高水平血液净化治疗系统。Planova?:旭化成在全球首次成功开发除病毒过滤器“Planova?”,在血浆成分制剂和生物医药品的生产工艺中去除病毒等病原物质,为提高全球的防病毒安全做着贡献。Sepacell?:旭化成在全球最早成功开发了超细纤维除白血球过滤器“Sepacell?”,病患在输血时容易产生发热和恶寒等副反应,“Sepacell?”的作用是过滤带来这些副作用的白血球。2.2、旭化成成长史——从纺织和基础化学品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型实践观察旭化成近百年的成长历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转型、不断外延成长历程:公司创立初期以纺织品和基础化学品起家,不断扩大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规模和品种,并在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在 1950年代,旭化成通过与陶氏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日本化工行业重镇川崎地区,并通过生产聚苯乙烯,进入合成树脂领域;通过生产腈纶纤维,进入合成纤维领域,实现了从纺织品巨头到化学品巨头的过渡,这一阶段虽然公司整体营收中大部分仍由纺织业务所贡献,但化学品业务带来的高额利润让公司意识到追求高附加值业务的必要性。旭化成基于快速成长过程积累雄厚研发能力,顺应时代的变革,在合成树脂和锂电材料等电子产品领域深入发展。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 2010 年代,旭化成已经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涉足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和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产品和服务的跨国公司。 2.2.1、20 世纪 30 年代:基于合成氨工业的创业初期旭化成发展初期从进入合成氨行业起家,将化学品作为主要进军方向。公司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23 年由野口遵先生创立了 ChissoHiryou 株式会社(日本氮肥公司),开始在宫崎市延冈区通过卡萨里法生产合成氨;1923 年在 Zeze 市 Shiga 区在旭丝制品编制公司开始生产人造丝;1931 年使用意大利卡萨里的授权合成氨技术,采用铜铵法将合成氨用于再生纤维素铜氨丝 Bemberg?的生产,并于 1931 年 5 月在延冈工厂成立延冈氨纤维有限公司,这是旭化成正式创立的日期。这一时期同样是日本工业化迅速崛起的时期,公司开始扩产化工原料和化学衍生物的生产,包括烧碱、液氯、化肥、硝化纤维和工业炸药等,以及“宾霸”纤维和纤维胶人造纤维及味精产品,在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旭化成成长为日本化学工业的巨头。2.2.2、20 世纪 50 年代:作为综合化学企业快速成长二战后在日本的重建时期,旭化成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成长,扩大了Bemberg(宾霸)纤维和纤维胶人造纤维的生产,使得公司在纤维行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纤维素和合成纤维引领者,这一阶段旭化成在 1959 年开始生产 Cashmilon 丙烯酸人造短纤,1964 年开始生产尼龙 6 纤维(1994 年6 月结束生产),1969 年开始生产聚酯长丝,1970 年开始生产 Leona 尼龙纤维,1971 年开始生产 Roica 弹性聚氨酯纤维,1973 年开始生产无纺布产品。一直到 1994 年旭化成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日本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合并之前,合成纤维一直是旭化成的重点业务之一。在单体、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领域,旭化成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更迅速的发展:1962 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丙烯腈单体并在 1964 年成功实现合成橡胶的工业化生产;1972 年 4 月旭化成启动乙烯装置,其在水岛的石化装置此后一直是公司生产石化产品及衍生物的重要供应装置。旭化成在1960 和 1970 年代在合成树脂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包括 PMMA、高密度聚乙烯、Tenac 聚甲醛和 Leona 尼龙 66 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工业化的自主生产,其当时在工程塑料研发领域的技术成就至今在中国未被突破。此后旭化成在合成树脂领域的成就突飞猛进,1982 年旭化成和陶氏的合资公司开始生产聚苯乙烯树脂、Xyron 改性聚亚苯基醚(m-PPE)、LDPE、泡沫塑料、莎纶纤维 Wrap 以及聚偏二氯乙烯树脂产品。同时这一时期旭化成开始在功能性膜材料领域取得不俗的进展。1961年在川崎建设了第一家离子交换膜工厂,并在此后应用于工业盐的生产;1975 年 4 月,旭化成在全球第一次使用离子交换膜工艺生产烧碱。基于在膜材料领域的伟大成就,旭化成在这一阶段为后期在锂电隔膜材料、超滤和微滤纤维膜等领域的发展奠立了坚实的技术和市场基础。2.2.3、20 世纪 70 年代:日美贸易战背景下从化学品巨头开始向多元化的转型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日本之间经济摩擦不断,其中纺织品领域是贸易争端的开始。战后日本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对美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摩擦以日本政府和纺织行业签署“自愿出口限制”(1956 年)和“日美棉制品协定”(1962 年)的妥协方式告终。此后旭化成更坚定地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业务逐渐退出,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发展。 在合成纤维领域,日本在 1960 年代经历了飞速崛起之后对美出口大幅增加,并与美国的合成纤维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至此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开始扩大到包括合成纤维在内的所有纺织品领域。在冲绳领土回归的强烈诉求之下,贸易摩擦最终仍以日本大幅妥协而限制此后对美国的合成纤维出口,并于 1971 年日美签订“日美纺织品协定”而告终。危机之下旭化成在这一阶段主动放弃了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的领域的激烈竞争,开始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转而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了合成树脂和锂电材料以及部分特种化学品领域。这一阶段,旭化成围绕核心主业进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其市场影响力快速提升,逐渐成为日本化工行业龙头之一。在十年时间里,旭化成成立旭化成医疗株式会社并进入医疗领域,生产人工肾并取得口服抗癌药“sunfural”生产许可。于 1980 年成立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推出霍尔元件,进军电子领域,并在 1987 年开始大规模集成电路(LSI)领域。于 1972年旭化成销售第一栋独栋住宅“Hebel Haus”,进军住宅领域。旭化成与吉野彰:锂粒子电池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和产业化奠基人旭化成是全球锂电隔膜材料当之无愧的巨头,2016 年全球前四大锂电隔膜企业日本旭化成、日本东丽、美国 Celgard 和韩国 SKI 四家公司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20.8%、15.1%、10.8%和 9.6%,旭化成在全球锂电行业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和绝对的话语权。1998 年旭化成开发 Hipore 锂电池隔膜。Hipore 拥有多个 0.05~0.5μm 微孔的高性能聚砜膜,具有无有害气体排放、优异的均匀性、均匀的亚微米孔、高孔隙率、高穿刺强度等优点。2015年 2 月旭化成斥资 22 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电池绝缘体生产商美国Polypore International 公司,成为了干湿法隔膜的主导厂家。收购的标的Celgard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次性锂电池的开发,并从事锂电池隔膜的生产,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开始二次可充锂电池的开发,并生产相应的隔膜产品。Celgard 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中,2017 年3 月,旭化成宣布投资 150 亿日元用于滋贺县守山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LIB)用的隔膜,实现锂电隔膜 2 亿平方米/年产能,并预计在 2020 年实现 11 亿平方米/年产能。除了广为人知的锂电池隔膜材料领域的成就之外,旭化成更是全球锂电池技术的开拓者之一。2013 年俄罗斯全球能源大奖“The Global EnergyPrize”被授予了旭化成锂电教父吉野彰,用以褒扬吉野彰在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在锂电储能方面的杰出成就。基于吉野彰在当时钴酸锂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领域的研究,锂离子电池迎来了真正的产业化,并为今日移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旭化成 Akira Yoshino(吉野彰)博士和 SONY 锂电事业部负责人 YoshioNishi (西美绪)同为日本锂电界的教父。吉野彰在 1983 年首先发明了基于钴酸锂正极和聚乙炔为负极的原型电池。其原型产品虽然性能并不理想,但因其彻底颠覆了锂二次电池必须采用金属锂做负极传统观念,而对于之后锂离子电池的诞生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吉野彰使用 VGCF(气相生产碳纤维)做负极与钴酸锂搭配,获得了比较好的电化学性能。1985 年,吉野博士正式申请了全球第一份关于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锂离子电池概念的建立。此后 SONY 公司与西美绪从德州大学 Goodenough博士处获得了使用 LCO 将其用于锂电池的授权,并在 1991 年首先大规模产业化。旭化成则于在 1992 年与东芝公司成了合资公司并将锂离子化电池产业化。2.2.4、21 世纪至今:国际化进程开始,中东与北美石化行业强势冲击下的变革从立足本土到放眼全球,旭化成全面走向国际化2000 年以前,旭化成主要业务集中在日本本土,在这之后受日本资源缺乏所累,同时日本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大宗化工品市场需求低迷。在上述背景下,原有规模发展遭遇瓶颈,公司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以亚洲、北美、欧洲为核心在全世界 15 个国家、约 60 个基地积极开展业务,将部分产能转向海外具有市场潜力的国家。例如旭化成 2000 年接受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转让的欧美复合树脂子公司,确保了公司在欧美的生产基地。不久之后,旭化成相继收购美国卓尔医学产品公司和美国博力通集团公司,分别加强了医疗急救和锂电池隔膜业务。此外,公司于 2016 年启动业务控股公司制并成立旭化成欧洲公司。 旭化成同时与资源优势国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利用技术优势在资源国联合建厂,获取廉价原料,扩大优势业务产能。这些动作有:2000年在韩国东西石化(tongsuh)的蔚山联合装置内建设丙烯腈项目;2001 年旭化成与三菱气体化学在新加坡裕廊岛合资兴建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装置;2003 年在中国杭州建设聚氨酯纤维装置;2002 年在中国张家港与杜邦合资建设聚甲醛装置;2001 年在韩国蔚山与罗地亚合资建设脂肪酸生产装置;2002 年在中国台湾与奇美合资建设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装置;2002 年在中国张家港与陶氏化学合资成立斯泰隆石化公司,建设聚苯乙烯装置。2014 年,旭化成约四分之三的员工来自海外,同时海外销售收入达 6733亿人民币,达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海外投资者逐年增多,2014 年增至 36.2%。中东与北美石化行业冲击下的化学品业务的规模缩减旭化成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没有盲目地实现化学品在规模上的进取,而是围绕主营业务,将发展的焦点对准高收益化的产品,积极重新构筑化学品事业。不断削减非战略资产,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需求的下降以及来自海外基于低价格原料的石化产品的价格竞争。这些措施有:2014 年宣布关闭日本国内的一些石化生产装置,同时将与三菱化学推进先前宣布的水岛石脑油裂解装置合并计划。2014 年 8 月前关闭位于川崎工厂内的一套 15 万吨/年的丙烯腈装置,2016 年 3 月前关闭另外一套 32 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将在日本国内的苯乙烯产能将降至 39 万吨/年,未来将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并减少出口风险。2015 年 5 月前关闭位于水岛的一套 3.7 万吨/年的环氧树脂装置,2015年 12 月前关闭位于水岛的一套 6.5 万吨/年 ABS 装置和一套 2.4 万吨/年的丁苯乳液装置。2.3、旭化成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对国内化工行业的启示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日间经济摩擦始于纺织品领域,日本纺织业“自愿出口限制”和“日美棉制品协定”签订之后旭化成坚定地将部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在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扩大到合成纤维之后,旭化成开始放弃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的领域的激烈竞争,转而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合成树脂和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其基于研发驱动的转型成长经验值得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借鉴。2000 年后受日本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以及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影响,旭化成发展遭遇瓶颈后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国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日本 1976-1991 年期间的平稳增长阶段,对于国内化工行业而言,将缺乏差异的大宗品去规模化,并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化和国际化发展是值得考虑的思路,当然这必须以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为前提。(资料源/光大证券)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