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平台哪几个比较强,智能家居公司网站
chanong
|智能家居成为热门话题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每个人家里都有智能灯、智能音箱等产品,但在这个领域赫赫有名的华为、小米、海尔的生态又是怎样的呢?一?外人只能粗略地了解。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分析国内的几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平台,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赛道。
1、智能家居的真相,这个月初我去了广州建博会,没什么新鲜的,智能家居企业还在用同样的四种老方法:面板、灯具、中控屏、环保产品。
摩根的Switch、如影的中控屏还是很豪华的,小度的智能家居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款刘军教授好评如潮的女朋友手机。我猜你的老师从来没有用过它吧?即使在小屏幕上,每个像素都清晰可见。
作为一名智能家居从业者,我期待各家公司推出出色的产品,行业不断进步,但现实仍然向我泼了一盆冷水。
券商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至今,智能家居似乎百花齐放,占比不断提升。这种模式从单一产品的1.0时代,到互联互通的2.0时代,再到现在活跃的3.0时代。智力。
馅饼虽大,但真的很难咬。
有多少企业为了增强自身想象力而强行涉足万亿级智能家居市场?
顾佳卖沙发,好太太卖晾衣架,王丽卖安全门,每家公司都很聪明,只是因为安装了WiFi模块与云端通讯,号称是一家家居公司。但如果看财报,主要产品仍然是传统产品。
国内还没有像绿米、奥瑞博、超智家这样认真发力智能家居的上市公司。
由于未上市,营收信息自然不得而知,但自从Lumi于2021年完成融资10亿、Oribo于2022年2月完成融资10亿以来,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任何关于smart融资的消息了。事实证明,资本家对智能家居并不是很热衷。
当然,也有一些令人发指的报道,涉及Rokid转型为工业AR并融入智能家居。
如果抛开所谓智能家居的帽子,单独审视各个产品线,就不难发现真实情况。
看白色家电,顶级家电美的市值为4000亿日元,看黑色家电(不含TCL),海信市值为300亿日元,看小家电(不含美的),苏泊尔市值300亿日元,市值410亿,如果看软件,顾家市值320亿,如果看定制家居,索菲亚150亿,如果看装修,金螳螂是120亿。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智能家居的一半完全由白色家电支持。美的估值为4000亿日元,而海尔和格力估值均为2000亿日元,这三大巨头的估值加起来与业内大多数公司相当。
严格来说,对于一家纯粹的智能家居公司来说,Lumi、Oribo等的对标对象应该是国外智能家居巨头Creston。尽管Creston 未公开交易,但其盈利是可见的。 2022年收入将超过140亿元。我请克劳德帮我根据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平均市销率估算该公司的市值。按2.5倍市销率计算,预计市值350亿。
这很有趣。对于纯粹的智能家居来说,市值不到500亿,集面板、灯具、中控屏、生态为一体。再想一想,简单的智能家居其实是照明公司的业务,实际上只是控制升级。然而,欧普莱的市值只有150亿,即使成为奥西兰,其市值也只有400亿。
大家都在计划什么?尤其是华为、海尔、美的这样的巨头想要什么?
2、注定失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目前智能家居卡车的格局。
将智能家居融入其中的公司分为三类:
一类包罗万象,包括产品、渠道、品牌,但属于这一类的公司很少(小米、华为、海尔等)。
鲁米、奥瑞博、紫光等初创企业专注于控制系统(开关面板、中控屏)、照明、窗帘等,并选择一系列品牌进口。把它纳入一个系统,完善产品矩阵,让它变得漂亮,这叫生态。
最后一种方法是有一个垂直产品,选择一批品牌导入到系统中或者直接做ODM,例如牛牛或伊莱。
这是一个疯狂的理论,但在这三种类型的公司中,只有第一类公司最终能够生存下来,而第二类公司要么就会消失,要么放弃生态和控制系统,要么专注它,要么智能化。控制公司。第三类公司最终选择回归核心业务。
为什么?
企业缺乏品牌、渠道、产品,所以搭建平台(即搭建自己的平台、管理平台、整合其他品牌的产品)完全是一流的举措。
智能家居是一个硬件业务,也是一个实体业务,所以需要非常大的资产。连接到产品并不意味着您只需张开嘴,产品就会连接。首先你必须有能力访问产品本身,即与其进行通信。如果产品本身不具备通讯能力,互联品牌就必须重新开发产品,或者至少更换板卡,这将是定制开发。如果涉及结构调整,成本会更高。
其次,如果有通讯功能,平台方需要就产品签订商务合同,平台方需要投入开发资源。如果平台提供标准协议,品牌必须支付开发成本(除非华为或其他公司请求访问),并要求产品的最低订购数量。连接设备需要一个平台来投资人员、资金和库存,使其资产非常密集。
但问题来了。当谈到整合品牌时,你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效率低得可怕。几年后,整合几十个品牌固然不错,但用户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能会为了你的小池塘而放弃整个海洋。比如空气净化器,你只买A.O.史密斯,但我也想买Blueair、352、小米。我应该怎么办?
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当平台接入品牌时,品牌对平台的供货价格是根据购买量计算的,利润率处于最佳状态水平。平台拿到的价格本来就是二级代理的价格,分给商家必然会涨价。但能够成为智能家居加盟商的,本身就拥有众多的品牌资源,可以直接从原品牌那里拿到更优惠的价格,根本不吝惜平台价格。同时,加盟商主要在平台上销售品牌,但也可以接收其他品牌的供货。例如,如果平台收到A.O. Smith 的空气净化器,但用户想要352,则加盟商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本地供应的352,无论平台的接入品牌如何。
有些智能家居企业还没有上市,为了扩大商家数量,就会将品牌给予的利润直接转移给商家,但这毫无意义,最终肯定会吃亏。
最初是智能家居公司开发的时候,利用前景广阔的优势,欺骗各个品牌免费接入,有的品牌相信了,但后来并没有取得成果,事实证明,这条路被砍了离开。如今,无论您是纯粹的ODM供应商还是品牌商,如果您想接入我们的系统,只需要最低的订单数量和开发成本,非常实用。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并在仓库中存储大量产品,这些产品最终都是劣质材料。
从纯粹的C端角度来看,智能家居企业想要打造环保的产品和平台,很难找到解决方案。价格不符加盟商不愿意卖,品牌太少用户也不愿意选择。最后,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库存,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都没有办法生存。即使不引进品牌,自己做ODM,坚持自己的品牌,仍然要携带库存,同时这款卡车的竞争对手很少,公司的品牌实力足够对于这一类别的普通公众来说,仍然很难看到任何希望。
如果那样的话,去B端和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几乎不可能,生态也几乎不可能。房地产需要智能家居企业进行预装,主要集中在开关面板和传感器上,金额不大。除此之外,还有智能建筑领域,该领域已经有很多竞争对手。而且,房地产已经在走下坡路,随着少子老龄化,未来住房应该会更加充裕。
我理解第二类和第三类公司成为平台的愿景,但首先他们必须瓜分蛋糕,让一个为投资者付费,另一个为股市付费。是的。其次,第三类公司的自有品牌市场份额已达到顶级水平,已达到平台期,除非开发出新的轨迹,否则就结束了。然而,这种扩张能否成功只有天知道,因为它不是技术能力的扩张,也不是品牌精神的延伸。
3. 一家有成功潜力的公司。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一类公司。真正平台化的智能家居企业只有小米、华为、海尔。没有提到)。
1. 华为是这三个公司之一。华为正在走全平台化的道路。提供协议层——HiLink协议(目前为鸿盟)、接入层——标准化模块、UI层——标准化组件。再加上强大的品牌力和华为商城流量,可以说第三方品牌纷纷涌向华为。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只需扮演审核者的角色,无需投入进一步的人员成本。
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库存。
小品牌以成为华为智选为荣,并得到华为线上线下流量的支持,成为品质的象征。大品牌也利用与华为的联合品牌来增加其品牌价值。
华为在国内的号召力,尤其是在高端用户中的号召力,或许在智能方面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也是华为最大的优势。
借助这一优势,华为可以通过对象模型定义接口规则,将设备作为一级封装接口,主要关注系统层而不是设备接入,使用对象模型只需要与设备进行交互即可。但大多数垂直厂商吸引力有限,只能专注于接入设备,没有精力管理系统层架构。
因此,华为最有可能搭建平台,同时,由于华为的吸引力和流量,品牌商也愿意以低廉的成本向华为供货,还可以免费开模具。这是大公司对其供应链的控制程度。通过该平台,华为可以确立自己在供应链侧的渠道主地位。一旦用户开始评价它,品牌本身就不再重要了。这是因为它为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接口功能(当然,准确性和性能也必须得到保证)。在用户端,华为构建了全公司范围的系统来屏蔽设备层的影响,用户在感知层(语音、应用)收到的一切都是华为的消息,它给Windows带来的持久性可能是可比。
我们有品牌,我们有渠道,我们有产品,华为实现这些的商业模式已经建立,而且非常有前景。在营销方面,华为在手机方面的实力已经展现出来,无需多言。剩下的就看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本身对用户的吸引力了。
2、小米继续说小米,小米其实和华为很像:有品牌、有渠道、有产品,但都是因为小米的基因(米家生态链里很多ODM(升级为品牌,或者给初创公司代工)),所以,与小米的联姻吸引力较小,因为在品牌实力上很难与华为竞争(他们基本上不在同一组),甚至连大品牌都不是。由于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强大的性价比印象和产品策略,经销商和用户对小米有一种“廉价”的印象。
如果经销商是别墅客户,发现客户使用的是小米的产品,他会觉得这不是他的客户群,会直接放弃订单。代表小米的经销商也很困惑,毛利率太低了,有小米这个品牌和流量支持,可以抵消一部分找客成本,但整体获客价格相对其他品牌来说并不贵,而且有一定的优势。盈利,但是积分太低了。
当然,小米有自己的客户群,甚至它的供应链也可以认为是自己的生态链,而且客户群与产品本身是匹配的。不过,这样一来,小米的IOT业务就很难再上一个台阶了。因为最赚钱的白色家电、黑色家电、软件……各个领域都被敌人包围,小米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前进。虽然取得了突破(例如空气净化市场占有率第一),但在巨头云集的领域,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能力不足。
小米并没有采取环保的做法,智能家居本身只是该公司包装和销售产品的一种方式。
小米或许会成功,但它只能覆盖现有的客户群,只要品牌属性保持不变,它就想向前迈出一步。
3、海尔终于说到海尔了。之前看过一篇分析,说我对海尔很失望,但是店里卖的都是海尔品牌的产品,没有其他品牌的。笔者表示,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这仍然是产品销售的模式,而不是生态。看完这个我笑死了海尔的场景策略真是忽悠别人,不然他们也不会在乎是不是多品牌联盟。
不过,这也反映出这个分析师比较业余,可能连ODM或者OEM等常见的业态都不了解。事实上,很多不仅仅是品牌,他们也是业界最大的ODM或原始设备制造商。例如,梦百合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同时也为海尔、8H、菠萝斑马等品牌代工。
人人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