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型钢 > 市场分析

全国碳市场每日成交数据,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

来源:头条 作者: chanong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随着第二个履约期的临近,全国碳市场价格屡创新高。 10月31日,全国碳市场10月交易结束,本月最高价格达到每吨82.79元,创全国碳市场历史最高价格。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2023年10月全国碳市场日均收盘价为80.37元/吨,环比大幅上涨约10%,收盘价突破80元/吨。这个月第一次。从交易量来看,临近监管达标期的国内碳市场交易依然活跃,日均交易量超过550万吨,销售额近60亿,连续第6年。成功实现了“交易量”。跳。”三分之二的交易日成交量超过500万吨,10月18日成交量创历史新高1435万吨。

在近日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应对局局长夏应贤表示,碳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碳价总体呈上涨趋势,徘徊在80元/吨左右,碳价的逐步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化。

“目前,国家的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与我国当前的国情相符。”夏应贤补充道,“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绩效等措施。”被带走。”预警风险,调节市场供求,增强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稳定有序运行。 ”

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11月碳价格指数,2023年11月国家碳排放配额(CEA)采购价格预计为每吨78.09元,销售价格预计为82.21元每吨. /吨,中间价80.15元/吨,进价指数195.22,上涨9.01%,销售价格指数185.50,上涨9.54%,中间价指数190.11,上涨9.28%。 2023年12月,预计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买入价为80.39元/吨,卖出价为84.48元/吨,中间价为82.43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50.40,售价为150.40,指数为145.01,中间价指数为147.58。

夏应贤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二达标周期(2021年、2022年)共有2257家发电行业主要排放单位纳入,覆盖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已明确那2021年和2022年配额已于今年8月发放,目前兑付和履约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履约完成率超过60%。

据悉,10月18日下午,生态环境部正式下发《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号文,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土木工程等七大行业部分企业。 值得。航空业即将启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这意味着生态环境部已经启动了扩大国内碳市场的基础工作。

夏应贤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迫切需要让更多有资质的行业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为加快扩容,生态环境部主要做了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石化、化工、建材等年度碳排放测算。报告核查中,收集了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行业6000余家企业数据,上述7个行业与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合计占比超过10%。占全国排放量的70%以上。全部的。另一方面,针对上述七大行业,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整理了分配办法、会计报告办法、核查要点、扩容实施路线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大贡献,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在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显着协同效应。” “优先考虑那些有潜力、有利于碳减排、有良好数据质量基础设施的行业,如果成熟了,我们就会纳入其中。”夏应贤说。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全国碳市场每日成交数据,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

chanong

|

随着第二个履约期的临近,全国碳市场价格屡创新高。 10月31日,全国碳市场10月交易结束,本月最高价格达到每吨82.79元,创全国碳市场历史最高价格。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2023年10月全国碳市场日均收盘价为80.37元/吨,环比大幅上涨约10%,收盘价突破80元/吨。这个月第一次。从交易量来看,临近监管达标期的国内碳市场交易依然活跃,日均交易量超过550万吨,销售额近60亿,连续第6年。成功实现了“交易量”。跳。”三分之二的交易日成交量超过500万吨,10月18日成交量创历史新高1435万吨。

在近日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应对局局长夏应贤表示,碳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碳价总体呈上涨趋势,徘徊在80元/吨左右,碳价的逐步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化。

“目前,国家的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与我国当前的国情相符。”夏应贤补充道,“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绩效等措施。”被带走。”预警风险,调节市场供求,增强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稳定有序运行。 ”

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11月碳价格指数,2023年11月国家碳排放配额(CEA)采购价格预计为每吨78.09元,销售价格预计为82.21元每吨. /吨,中间价80.15元/吨,进价指数195.22,上涨9.01%,销售价格指数185.50,上涨9.54%,中间价指数190.11,上涨9.28%。 2023年12月,预计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买入价为80.39元/吨,卖出价为84.48元/吨,中间价为82.43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50.40,售价为150.40,指数为145.01,中间价指数为147.58。

夏应贤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二达标周期(2021年、2022年)共有2257家发电行业主要排放单位纳入,覆盖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已明确那2021年和2022年配额已于今年8月发放,目前兑付和履约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履约完成率超过60%。

据悉,10月18日下午,生态环境部正式下发《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号文,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土木工程等七大行业部分企业。 值得。航空业即将启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这意味着生态环境部已经启动了扩大国内碳市场的基础工作。

夏应贤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迫切需要让更多有资质的行业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为加快扩容,生态环境部主要做了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石化、化工、建材等年度碳排放测算。报告核查中,收集了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行业6000余家企业数据,上述7个行业与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合计占比超过10%。占全国排放量的70%以上。全部的。另一方面,针对上述七大行业,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整理了分配办法、会计报告办法、核查要点、扩容实施路线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大贡献,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在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显着协同效应。” “优先考虑那些有潜力、有利于碳减排、有良好数据质量基础设施的行业,如果成熟了,我们就会纳入其中。”夏应贤说。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