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父子屋内挖井挖出财富,把家打造成收门票的景点,年入30多万
chanong
|许多人相信他们白天的想法导致他们晚上做梦。梦只是心理投射,代表人的潜意识活动。不过,也有人认为,存在“预知梦”,可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有些人可能真的做过这样的梦。重庆无锡的老农民李长全先生不仅做了一个不祥之梦,还因此发了财。为了挖掘他们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在家里挖了一口井,把他们的家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该景点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
宁昌古城
重庆一位老人半夜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来后突然表现得很奇怪。无锡宁昌古镇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地区之一,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记载。相传先秦时期,一个名叫袁的猎人追赶一头鹿到古都宁昌,鹿失踪了,他却发现了一处清泉。猎人袁本想去一处清泉解渴,却发现泉水竟然是咸的。他一传出,许多人纷纷前来找水制盐,从此宁昌盐泉名声大噪。
盐泉的形成与地下水和地质结构密不可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宁昌古镇地下河分布的特殊性,为未来埋下了伏笔。盐泉形成了产业链,宁昌古镇自然发展起来,乌巴文化也随之诞生。乌巴文化是最古老的算命文化,充满神秘和浪漫。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在古都宁昌长大的农民李长全自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昌全
李长全从小就没有接触过预言,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后,他逐渐不再相信预言。直到有一天,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李长全做了一个梦。 2008年10月,秋后天气十分寒冷,李长全在床上梦见有人想在他家的地板上挖洞。那人挖完洞后,李长全仔细一看,发现洞里竟然装满了宝物。
李昶全讲述他的梦想内容
从梦中醒来后,李长权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个梦是一个预言之梦!”为此,没有资产的李长全第一次向女儿要钱。女儿听到父亲为什么要钱,很惊讶。它想撬开房子的地板,挖一个洞。大家都知道,李家的房子并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但地板却不容易刨。如果房子的结构被破坏,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昌全的儿子李贤惠
李长全的儿子和女儿既不同意他的做法,更对父亲的反常行为感到怀疑。李长全告诉他们这个梦后,他们并没有尝试在房子下面挖洞。但由于父亲罕见的固执,两个孩子无法抗拒孝心,便向别人借了5万元,请李长全去地下挖。有时候,人生的选择就像赌博。如果李长全赌错了,他的家人就会负债累累,他就会失去作为父母的尊严,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但这一次,李长全赌对了。
李昌全
事实上,房子下面有人,老人和儿子找到了新的商机,但挖掘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李长全的儿子李贤惠见父亲年事已高,又担心劳累过度,就拿着铁锹和父亲一起挖了一个坑。他们就这样挖了一年多,深度已经达到了10米,欠下了10万元左右,但李长全还不打算停止挖掘。李贤惠想到要帮父亲多挖一点,希望他早日放弃。有一天,李贤惠独自一人挖土时,突然有水从地里涌出来,李贤惠大吃一惊,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李家全的眼睛
李长全见宝藏没有挖出来,有些失望。但仔细一看,却能看到泉水喷涌而出,还有一大群小鱼。这些鱼很快就填满了李长全挖的洞,李贤惠用渔网将其捕住,十几二十条鱼就成了网里的东西。李贤惠只是觉得,这鱼可能是个宝。他对父亲说:“别贪心,你只要挖点鱼做副业就可以了。”
李家跳出来的鱼
大家知道,六月到九月的汛期,一两天就到了几千斤鱼。如果他们计划得当,这个行业可以继续下去,并且可以被视为之前借来投资的结果。不过,李长全先生显然无意这样做,他始终相信预知梦是真正来自上帝的启示,仍然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发现这些鱼的好处。这时,上天又给了李长全创造财富的机会。李长全家里挖出鱼的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全城,村里乡里的人都互相认识,来来回回打听。
李先生家外景
没想到,古都宁昌外,自家底下挖出鱼泉的消息传开,不少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偏僻的小镇,只为一睹奇景,我也旅行了。据李贤姬介绍,每天有多达300人前来参观并摔断腿。这时,李长全萌生了把这里变成一个景点,自己收门票的想法。结果,创造了新的商机。
李昶全是一名指挥。
李长全把家门口变成了售票亭,上面贴出了门票清单。最初价格为每人5元,后来涨价为成人10元,儿童5元。对于门票收费问题,李长全的儿媳妇、同时负责招待客人和聚众的何丹表示,价格非常合理,没有任何浪费。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赏鱼群,在深10多米的大洞里安装了楼梯,并在原来鱼进来的地方设置了铁制鱼口。它是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铁桶,贴在墙上。
鼓
李长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担心鱼会游回来。另外,靠近泉水的池壁上有很多小裂缝,鱼可能会从这些小裂缝中跳出来。李长全还设置了相应的工具,阻止人们回家。
小裂纹
名气一时,赚了很多钱后,就遭到了多方的质疑和猜测,经过一番准备,来到李长泉家里看鱼泉的人越来越多。李贤惠说,经常有湖北、陕西的商人到她家做客。尽管人很多,但一排汽车围住了他的门,挡住了他的去路。据说,一天约有900人来到何丹家。
鱼池
这么算来,即使每人只收费5元,一天至少也能赚1500元。由于是汛期,每天来访的游客不多,但足以为李长全一家提供年收入30万日元。靠着这个新的“聚宝盆”,原本贫困的李长全一家盖起了新楼,买了新车,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自此之后,各界纷纷质疑。
李昌全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0年的一份报告,李长泉并非出于“梦想”而进行发掘。起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的山区爆炸事件。报道称,这座山被炸时,喷出了许多小泉水,李贤惠的家人后来在上面盖了一座楼房。李长全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挖掘地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它的来源,获得更大的利润。
李昌全
不过,这篇报道并没有广为人知,不少人还是巧妙地传播了玉泉的故事,甚至还接受了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采访。随着邮森声誉的提高,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5年,有人发现了一份2009年的名为《家中掘地16米捉野鱼》的报告。报道详细介绍,李长泉的家人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雇佣了30名工人来挖地,不是为了泉水,而是为了仁川。所谓的仁川,其实是一条地下河。李长全家住在大宁河附近,自然知道如何在殷河大规模采集鱼。
这与生活在殷河中的鱼有关,据悉这种鱼叫云南攀吉,当地人称之为“油通吉”。虽然在当地是常见的鱼类,但却是中国特有的鱼类。同时,云南潘集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因此市场价格也不低。 2015年,云南潘集市场价格为每斤80元,李家一个汛期可收入12万元。李氏家族利用宁昌镇地下河分布的特殊性以及云南潘集人的生活方式,抓住了这个商机。
视点结构图
云南攀吉常生活在地下河中,以岩壁上的硅藻为食。它们在河里觅食、生长,冬天又游回洞里,但在来回途中,云南盘鸡大量聚集在洞里。每逢汛期和暴雨,水位上升,云南潘集河失去方向。李长泉挖泉时,由于水压的作用,水自然流出,鱼儿像泉水一样游了进来。事实上,在中国,由于地下河的水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鱼泉。
中国各地有许多神奇的鱼泉。新政策要求对鱼泉进行改造。离宁昌古镇不远的一条小溪旁也有一个类似的鱼泉,河里生长着一些鱼苗。与重庆接壤的湖南省也有数十处鱼泉,全部位于石门县西北部的山区。这些鱼泉的位置更加神秘。喷水时间的规则因地形而异,例如悬崖上的、河流源头的、以及海岸上的。江西省武宁县松溪乡也有一处泉洞。
游客前来参观
步行10多米,出现一汪清泉,汛期有水流出。这样的鱼泉在南方有无数,而且南方水资源丰富,但是在北方,这样的鱼泉却非常罕见。例如,河北省涞水县玉泉市就是这种情况。位于野三坡风景区,名为“鱼谷洞泉”,出水口粗如斗,每年雨季都会出现成群的活鱼。
尤格登
可以说,中国地下河的神秘分布,让我们看到了活鱼喷涌而出的奇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三色堇这种来自云南的鱼类,不应该因为常见而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幻想,而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生态有效的保护。事实上,李贤爱在2010年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这也与2009年的报告有关。报道称,李长泉的家人早就萌生了挖鱼泉的想法,还称捕捞云南盘鱼是未经授权的违法行为。
这让李氏家族意识到整个产业链需要更加健康地完善,并第一次提出了培育健康鱼类资源、拓展农家娱乐等产业链的想法。然而,2014年,他们在天然水体中建了一个池塘,旨在通过常年种植来稳定云南潘集的产量,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技术而失败。 2016年,他计划在自家附近建造一个鱼泉度假村,并与深渊栈道、健身房壁板、脉动索道等设施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点,但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有。
改造后的神奇鱼喷泉
2018年发生了一些事情。国务院发布长江流域禁渔令。文件提出,从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认真实施10年恢复期,最晚于2021年开始恢复。该文件一经当地下发,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2020年7月1日前在巫溪县全面禁渔。所以,还在慢慢摸索改变之路的李家父子,现在看到了改变的迫在眉睫。
魔鱼泉实时监控
不过,这一次该行业得到了巫溪县政府的支持。这是因为巫溪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乡土鱼类养殖技术,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云南潘集的人工养殖。巫溪县渔业管理站将为李氏家族拓展相关人工养殖业务提供技术支持。李贤惠非常感激,认为禁渔是一条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此外,他们饲养的部分鱼类也将被放流,以维持自然鱼类种群,共同建设巫溪县良好的生态环境。
李贤爱养鱼
结论:大自然的各种神奇景观是人类的恩赐。李氏家族利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营造出现代化的地下鱼泉景观。对于李氏家族是否在炒作,存在不同意见。毕竟水季确实鱼群成群,虽然有人类引导的成分,但还是造成了相应的奇观。然而,运用自然法则的人必须明白,来自自然的反馈也很重要。这个时候,李家父子还是能够干得不错的。
参考文献:[1]马志飞.怪泉之谜[J].科学24小时,2019(09):24-27.[2]蔡瑞玉.云南穿山甲幼虫的发育及气温的影响[D].西南大学, 2019. [3] 孙志国, 黄利民, 王淑婷, 熊万珍, 钟学斌. 重庆传统特产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J]. 江西省农业学报, 2011, 23(12) :195 -198+201.DOI:10.19386/j.cnki.jxnyxb.2011.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