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称
luoboai
|各位爷儿们,今天咱们来侃一侃吊称,那可是秤砣里的二杆子,说起来就能勾起我不少回忆。
小时候,我家住乡下,逢年过节摆上两桌酒席,亲朋好友载歌载舞,那真是热闹非凡。可这热闹里也藏着不小的猫腻——吊称。
所谓吊称,就是秤盘底下多加了东西,让秤砣压上去后,称出来的分量比实际重。这手法贼精明,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出来。
我那二舅,人称“吊称王”,他耍起吊称来,那可叫一个出神入化。只见他手拿秤杆,左脚往后一垫,右脚用力一蹬,秤砣猛地往上一跳,眼见着分量蹭蹭上涨。
这吊称啊,它不仅是种欺骗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讲究的是个技巧和时机的把控。就像钓鱼一样,不能一下就把鱼钩沉下去,得先让鱼儿对鱼饵感兴趣,慢慢咬钩。
吊称之术,也有它的讲究:
一是重量拿捏得当,不能太重,不然会引起怀疑;二是动作要行云流水,不能露出马脚;三是时机要选好,趁着客人不注意的时候下手。
我记得有一次,二舅在给邻村老王家卖猪时,眼看都要成交了,老王突然来了幺蛾子,非要自己验秤。二舅一慌,秤砣失手滑落,吊称的秘密当场曝光。
那场面可真是精彩,老王气得吹胡子瞪眼,指着二舅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黑心肝的,竟敢耍这种阴招!”二舅一脸无辜,辩解道:“老王啊,我只是想让你多沾点光,谁知你这么不识抬举。”
别看二舅耍吊称,可他这个人心地不坏,私底下经常接济穷人。那次吊称之后,二舅痛定思痛,决定改邪归正,从此再也没碰过吊称。
不过,吊称这种现象,在市面上还是屡见不鲜。所以,在买东西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尤其是在一些小摊小贩那里。
吊称常识:
1. 吊称的原理是在秤盘底部加重物,增加秤砣的重量,从而导致秤量不准。
2. 吊称的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垫底、压秤、缩杆等。
3. 防范吊称要注意以下几点:选用信誉良好的商家、仔细检查秤盘底部、自己携带准确的称重工具。
4. 吊称行为,可以向市场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举报。
5. 购买商品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