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pm2.5损害人体健康的机理是什么
chanong
|自从PM2.5成为污染物指标以来,500级污染和300级重度污染经常被人们谈论,但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究竟会缩短人类寿命多少呢?
另一方面,PM2.5值越低,健康越好,但PM2.5值降低能延长多少寿命呢?从来没有一个定量的答案。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了相关研究,量化了2002年至2017年影响我国PM2.5污染和健康损害的主要因素。例如,研究表明,2002年至2017年,由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8.1微克/立方米和16.6微克/立方米,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事实证明,避免了34万人过早死亡的风险。
本研究首次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算法,定量分析我国大气PM2.5污染长期变化及健康影响的影响因素。
如果PM2.5的增加不加以控制,死亡风险将增加100万人。
“PM2.5污染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此前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该论文的负责人、同一所大学的教授张强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PM2.5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的长期变化是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对PM2.5污染健康损失的影响,需要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深度交叉耦合的技术方法。
张强研究团队设计了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建模方法,定量分解2002年至2017年的经济增长和污染终点。我们结合了定量清单、空气质量、健康影响等模型。大气PM2.5污染对中国公众健康的影响包括治理、能源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改善等八大因素。
通过模型复制和分析现实世界,研究团队发现,仅考虑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时,经济发展导致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和PM2.5浓度增加。相关死亡风险增加123万人。
换句话说,如果对经济增长导致的PM2.5浓度上升不加以控制和监管,全体人口的死亡风险将增加123万人。
“大气十大法则”启动,转机已至
张强表示,“‘十大大气措施’实施后,我们明显看到了一个转折点”,其中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的措施,政府机构都会落实。这意味着能源和环境政策并未发挥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污染,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PM2.5污染水平,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
它有多少好处?研究发现,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显着,避免了87万人死亡的风险,抵消了约70%因经济增长而增加的死亡风险。转变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也为减少大气污染做出了重大贡献,累计避免了72万人过早死亡。
2013年,国务院出台“空调十条措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造成污染的系统性问题,不仅全面整治小燃煤锅炉,还落实脱硫等措施,加快节能减排创新。反硝化和气体净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
“例如,2002年至2017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60.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从8.2%上升到13.8%。”《指导意见》还得益于科技进步。张强表示,随着能源结构转型,我国PM2.5年均浓度自2002年以来已下降18.1微克/立方米。 2017年,避免了38万人过早死亡的死亡风险。
由于人口老龄化,减少PM2.5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研究发现,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2002年至2017年间,PM2.5相关死亡风险增加了109万人。尽管医疗条件的改善抵消了43万人的死亡风险,但PM2.5浓度的降低仍然提出了更紧迫的健康要求。
张强表示,“未来需要更严格的清洁空气措施”,并认为如果2018年至2020年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PM2.5浓度将进一步下降。不过,相比010-30000的实施阶段,PM2.5浓度将进一步下降。 “空气质量十条措施”中,整改、暂停、环境污染对策等“直接减法”的范围有所收窄。
“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等结构性调整因素预计未来对改善大气污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强表示,“优化减法”将是“十四大”的重点.”各行业加快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能源、工业、交通、土地结构调整释放污染减排潜力,打造清洁低环境社会。日本的转变。碳能源保护公众健康。 (张家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