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交换机,交换机之间通信
chanong
|1972 年末: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Bob Metcalf(也称为Robert Metcalf)和David Boggs 设计了一个网络,用于连接各种ALTO 计算机并将NOVA 计算机连接到EARS 激光器。打印机。在开发过程中,梅特卡夫将这个网络命名为ALTO ALOHA 网络,因为它基于ALOHA 系统,同时连接了许多ALTO 计算机。 1973 年5 月22 日: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ALTO ALOHA 网络于1973 年5 月22 日首次投入运行。这一天,麦库夫·梅特卡夫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他将网络重新命名为以太网,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可以通过发光以太传播的想法”。这被认为是以太网的起源。 1975 年: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 成功开发出METC76,数据速率为2.94 Mb/s。它使用无源同轴电缆作为传输数据帧的总线。 1976 年:PARC 的实验性以太网增加到100 个节点,并运行超过1,000 米的粗同轴电缆。 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大卫·博格斯发表了著名的文章“《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 1977 年末: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获得了“具有碰撞检测功能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这种多点传输系统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这就是以太网的诞生。梅特卡夫被誉为“以太网之父”。 1979 年:梅特卡夫拒绝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领导苹果公司Web 开发的邀请。他准备创办自己的公司并亲自改变世界。 1979 年:有一天,梅特卡夫与DEC 的技术灵魂戈登·贝尔(Gordon Bell) 聊天,他们讨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顺畅通信的方法。梅特卡夫写下三个单词: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并在前三个字母“com”下划线,并说:“你能把这三个字母放在一起吗?这三个单词的组合就是公司的名称。”你愿意这样做吗? 1979 年6 月4 日:离开施乐后,梅特卡夫创立了3Com,鼓励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Intel 和Xerox 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太网。 1980-1981:通用以太网标准ETHE80于1980年9月30日发布。第一代以太网技术由Digital、Intel和Xerox联合开发,命名为DIX version 1.0,是这三家公司的缩写。它被称为。以太网通过粗同轴电缆运行,速度可达1.25 MB/秒。 1981年:3Com推出第一款产品以太网适配器1982年:以太网标准DIX 1.0版本更改为第二版协议,DIX以太网V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LAN产品协议(DIX这三个缩写是(公司名称)。该标准后来成为IEEE 802.3 标准的基础。 1983年:IEEE 802.3标准、10BASE5、10Mbit/s速率公布1984年:思科在硅谷圣何塞成立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几位老师,都是计算机中心的主任1985年:施乐公司的施密特推出光缆和以太网硬件修改为在屏蔽双绞线(STP) 上运行。然后他证明了以太网可以在非屏蔽双绞线(UTP)上运行。 1989 年:Kalpana 发明了EtherSwitch EPS-700,这是第一台提供七个固定外部端口的以太网交换机。
1990 年:秋季,IEEE802.3/10BASE-T 标准正式采用1991 年:3Com 推出复合以太网集线器1993 年:Kalpana 公司在全双工以太网领域取得又一次突破1993 年:Grandjunction 公司推出全球首款100M 快速以太网集线器,推出以太网、NIC -FastSwitcp.0/100 和FastNIC100。 1993 年:思科以9,450 万美元首次收购Crescendo Communications。 1994年5月:3Com推出LinkBuilderFMS系列以太网集线器1994年: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网络系统供应商,3Com开设北京办事处1994年:思科推出思科首款交换机Catalyst,基于收购的Crescendo技术发布1200,这款交换机支持8个10M以太网接口(10Base-T 铜缆或10Base-F 光纤)和两个用于UPLINK 的模块插槽。从此开始了思科Catalyst 交换机的辉煌时代。 1994 年:思科收购Kalpana。 Kalpana于1989年开发了业界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EPS-700,发明了端口绑定技术(PortChannel),后来又发布了EPS-1500,提供15个10Mbps以太网接口。基于Kalpana的模块化和堆叠技术,思科于1994年7月开发了Catalyst 3000系列交换机:3Com和思科的市值均为90亿美元。网络设备市场已经从英雄之间的竞赛演变为3Com与思科之间的对决。思科逐渐占据上风。 1994年:Bay Networks发布支持VLAN功能的28115以太网交换机1994年:华为成立北京研究院,进行数据通信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1995年3月:IEEE802.3u规范获得批准。 100M 快速以太网时代于1995 年宣布,当时3Com、BayNetworks 和Cisco 成为真正的网络公司,提供从路由器、机箱集线器和工作组集线器到网络管理和远程访问设备的一切产品。我做到了。 1995年:美国Bay Networks以强劲攻势开拓中国市场1995年:思科进入中国市场。 1995 年:思科收购Grand Junction Networks,提供思科100M 快速以太网技术。这也是Catalyst 1700/1900/2800系列桌面交换机的由来1995年:思科推出Catalyst 5000系列“大盒子”,第一代骨干交换机。 1996年: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网络系统供应商,3Com在中国四大网络主流产品市场中排名第一(交换机、网卡、集线器)、第二(路由器)。集线器、快速以太网交换机、高级冗余电源和100BASE-TX 快速以太网模块1997 年5 月12 日:3Com 率先推出端到端千兆位以太网产品1997 年:3Com 收购U.S. Robotics 结果,3Com 错过了以太网技术从10M到100M的改造升级。 1997年12月:华为推出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2403 1998年:3Com推出业界首款ATM与千兆融合的超高性能交换机CoreBuilder 9000(CB9000) 1999年9月:华为推出Quidway R3640/3680系列路由器及系列交换机发布1999年:思科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产品Catalyst 6500系列骨干交换机诞生。思科一直在尝试开发基于机箱的骨干交换机,包括C5000、C5500、C6000,以及最终的“跨世纪”一代Catalyst 6500。 Catalyst 6500是核心级产品,生命周期超过20年,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台,是网络发展史上的杰作。
2000 年:思科推出Catalyst 4500 系列经典盒式中端聚合交换机。 45是4000系列的诞生。它拥有20 年的辉煌历史,并经历了多代:4500、4500-E 和4500。 -X. 2000年:互联网泡沫袭来华为2001年6月:3Com推出24端口SuperStack 3 Switch 4400交换机2001年7月:国防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获得认证2001年11月:华为推出全系列交换机Quidway S.智能以太网交换机2002年6月12日:10G以太网标准正式颁布2002年11月:华为推出Quidway NetEngine5000 10G核心路由器,推出Quidway S8500 10G核心交换机。 2002年12月,华为Quidway NetEngine系列核心路由器上市。销量超过2100台,Quidway系列路由器销量超过14万台,以太网交换机端口超过400万个。 2002年底:华为任正非和摩托罗拉海南首席运营官迈克·扎菲罗夫斯基(Mike Zafirovsky)计划以75亿美元将华为出售给摩托罗拉。 2003年:在摩托罗拉董事会上,迈克提出收购华为的计划,但遭到拒绝。迈克自己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他离开了摩托罗拉。 2003年1月22日:思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马歇尔地方法院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起诉书长达77页,包含21项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的罪名。 2003年3月:3Com与华为合资成立华为3Com公司,后称“华三”。 3Com引用了对华为有利的证据。 2003 年5 月22 日: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 和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题为“以太网30 周年”的研讨会,庆祝以太网诞生30 周年。 2003 年10 月1 日:思科和华为双方源代码比较全球销量和以太网交换机销量2001年至2003年2004年:华为与思科达成和解。华为同意对其命令行界面、用户手册、帮助界面和源代码进行一些更改,以解决思科的担忧,前提是不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华为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显着提升。 H3C的发展成功,也给在与思科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的3Com注入了活力,市值也随之提升。 2006年:3Com以8.82亿美元收购H3C全部股票2009年11月2016年:为了抵御思科的攻击,惠普决定收购思科的老对手3Com。惠普和3Com 已达成最终协议,将以每股7.90 美元的价格相互收购,收购总价约为27 亿美元。 2010年4月12日:惠普以27亿美元完成对3Com的收购。 2010年4月26日,3Com子公司H3C也宣布与惠普正式合并:惠普宣布创建新的网络品牌HP Networking,以取代3Com。 3Com 自此消失。 2010年6月17日:以太网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IEEE正式批准IEEE 802.3ba标准,正式开始40G/100G以太网的商业化。 2012年:华为正式推出数据中心100G网络交换机2013年1月:思科发布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采用自研UADP芯片,支持Cisco ONE可编程网络模型2017年12月6月6日:IEEE 802.3bs以太网定义标准正式发布,纳入200G以太网和400G以太网2018年:思科发布Nexus系列400GE交换机2020年:华为发布CloudEngine 16800新一代400GE数据中心交换机IDC报告:2020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2017年第四季度为75亿美元,同比下降1.4%。 2020年全年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为278亿美元,同比下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