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影碟机品牌,影碟机品牌排行榜
chanong
|【编者按】新中国从一个“穷白民族”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微网特别推出“70周年芯片专题”。华为、中兴事件让华芯为人熟知,而科创会的成立、大额资金的持续注资、资本的善意又给华芯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芯片将如何崛起?本专题共11篇深度文章,围绕应用、要点、政策、展望四个方面,从“谈过去”到“立现在”。即使遇到挫折,中国芯也永远不会停止,尽管中国芯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仍然充满自豪。
90年代的中国绝对是一个激情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蓬勃发展,从磁带、收音机、VCD、DVD、EVD到电视、MP3,都留下了浓浓的时代痕迹和痕迹,以及青春的时代记忆。 20多年过去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已经逐渐消失了,但它仍然在大家的记忆中,我认为值得花点时间来回忆一下。对于很多人来说,香港电影的记忆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互联网还没有被周润发、周星驰、李小龙以及成龙等香港明星所吞没。统治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香港电影的兴衰也预示着VCD、DVD、EVD三代产品的更替。 VCD的诞生与衰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VCD实际上是在中国发明的。 1992年,在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员工展示了一款新开发的图像解压缩芯片,可以在一个小芯片上压缩图像和声音。当其他人称赞这项技术时,中国年轻人蒋万猛却想利用这项技术将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个小磁盘上,创造一个视听产品。香港电影在1993年就已经非常受欢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周润发的《英雄本色》 《赌神》、李小龙的《精武门》 《猛龙过江》等电影''至今仍是经典。当年,留美学者蒋万猛、孙燕生将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新的音视频产品中,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VCD,取名“完颜”。随后VCD开始进入市场,中国人开始了家庭影音时代。
图:全球第一台VCD 毫无疑问,VCD机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1996年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都成倍增长。销量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到1997年的1000万台,爱多、步步高、新科等中国大陆新品牌崛起,占领了庞大的VCD市场。尽管中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VCD销售和组装市场,但中国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众所周知,VCD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是解码芯片和机芯,机芯由飞利浦和索尼管理,解码芯片由美国C-CUBE(高斯)和ESS公司管理。可以看出,中国90%以上的VCD整机和VCD解码板厂家均采用美国Scoop公司的CL48X系列解码芯片。 VCD机的销售持续不断并产生高额利润,因此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组织了多家中国公司,投入大量资金从日本引进生产线,以使VCD生产独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中国还在生产VCD时,技术先进的日本却在开发DVD来取代VCD。结果,当日本生产的DVD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VCD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的VCD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谁能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流行的VCD也变得年久失修呢? DVD的辉煌和VCD时代的衰落意味着DVD时代的到来。
图:DVD产品2000年前后,DVD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电视上充斥着DVD机的广告,步步高、先科、爱多、马利达、新科、TCL等品牌家喻户晓。做过。值得一提的是,DVD行业的崛起也带动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芯片公司联发科的崛起。作为光盘存储技术和DVD芯片的制造商,联发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两颗分别负责DVD视频和数字解码功能的芯片集成到一颗芯片中,并提供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这在DVD上非常流行。厂家要求。据联发科前员工透露,到2001年,即成立四年后,联发科已经占据了DVD芯片市场60%的份额,同年,联发科在台湾和中国大陆上市,成为头号日报,一跃而出。首日突破涨停,成为股市第一龙头。随着DVD市场的持续繁荣,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据有关统计,2001年,中国DVD产品出口总量达到1050万张,2002年,中国DVD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0%。然而,在如此巨大的产销量背后,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DVD核心的专利和技术标准全部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DVD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从海外进口,只能在国内组装。中国、中国企业对此基本一无所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1998年底,飞利浦、索尼、先锋3家公司组成3C专利联盟(后来韩国LG也加入),1999年东芝、三菱、日立、松下、维克多、时代华纳6家公司,成立3C专利联盟。成立。成立6C专利联盟(后来IBM加入;该联盟仍称为6C)。当中国DVD市场和DVD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时,这些专利联盟开始向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地DVD企业提供“DVD联合许可”。全球所有参与DVD产品生产的公司只有从这些联盟购买具有专利许可的产品才能继续生产。否则,将构成专利侵权。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代表中国企业与专利联盟进行了两年多的谈判,最终签署的协议条款是:“中国每出口一张DVD,中国将获得400元的专利使用费”。 “用美元支付。”我们向6C 联盟和3C 联盟支付1C (Thomson) 销售价格2%(最低2 美元)的5 美元特许权使用费,向杜比支付1 美元,向MPEG-LA 支付4 美元。这意味着每张DVD 的总版税将为16 美元。毫无疑问,高昂的专利费对我国DVD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打击,而且由于市场竞争激烈,DVD价格不断下跌,导致不少DVD企业利润损失,面临困境。最后我们只能靠加工贸易、贴牌生产,涨价不涨,涨价就死。 EVD的崛起与瓶颈中国一直是VCD和DVD的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行业的发展始终与其他企业相形见绌。已被控制。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1999年底,信息产业部科技局高技术司牵头成立了上广电、新科、坤华、厦门新科、先科、玛丽达、金正、步步高、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电子科学研究所投资成立了专门负责EVD技术研发的北京富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图:EVD产品2001年1月,北京富国研制出EVD的基本样机,10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接受我国EVD技术标准的申请,12月底EVD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国民经济贸易部2002年2月,上广电开始研制EVD工业测试基地样机,并于同年下半年投放市场。作为DVD的升级产品,EVD具有比DVD更高的技术水平,例如最大分辨率达到1920*1080,图像质量比DVD清晰5倍,同时还支持常见的视频格式,例如: VCD、超级VCD、DVD。随着EVD的出现,可以说“中国制造”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信息产业部科技局原局长徐顺成也表示,EVD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直接打破了国外DVD的技术垄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拥有EVD标准的制定权,但国内EVD厂商仍面临着严峻的阵痛。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制造自己的核心部件芯片。据了解,EVD的核心部件芯片由北京富国与美国LSI LOGIC公司联合开发,但代工权已全部转让给后者。让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承载国家希望的EVD产业最终未能实现全面发展。业内人士表示,EVD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受限于几个原因:一是片源缺乏,EVD光盘的生产需要单面多层工艺,也就是EVD光盘比较复杂。普通DVD光盘的单面、单层工艺要复杂得多,所以国内很多厂家还没有能力实现这一点,一来产品价格定位高,三来国内需求量大还有国外的产品,就是要面对压力。 EVD标准是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的,作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推荐标准,但国内HDV和HVD的研发已经与EVD同时进行,并推出了独特的产品。市场。与此同时,DVD产品的价格也大幅降低。四是高清数字电视发展受到限制,数字高清电视的市场渗透进程直接影响了市场。 EVD的份额将下降,其发展将受到限制。慢慢地,EVD 被数字高清电视所取代,然后又被称为“计算机”的互联网产品的涌入所取代。刚刚占据上风的产品最终却输掉了市场战。时代的变迁总是让人惊奇,但VCD、DVD、EVD等早已消失的产品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折射出上一个时代的缩影。 (校对/范蓉) *本内容来源于集微网原创,版权归集微网所有。未经吉威网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摘录、复印、镜像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