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繁花热播带火繁花概念股,新华传媒成最大赢家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新华传媒也是上海文化广播电视台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我们继续关注上观新闻,一探究竟。

《芳华》的热播,也让“芳华”概念股备受关注,剧中提到的服装公司,正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为。

如今,这串代码代表的不再是一家服装企业,而是国内唯一一家横跨出版、报业两大产业的大型传媒企业,也是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新华传媒。新华传媒也是上海文广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该股1月8日涨停,1月9日上涨1.36%。

从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到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再到现在的新华传媒,其间经历了两次“脱壳”过程。

让我们回到20世纪90年代。

1992年11月11日,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2月4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时装股份”,股票代码“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剧中包先生经历疯狂拦网大战的服装公司的真实原型。

2000年,股票代码经历了第一次“身份变更”。2000年7月,公司原控股股东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国有股转让给上海华联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受让其持有的上海华联超市有限公司100%股权,公司更名为“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联超市”)。

这是第一家“壳公司”,华联超市借助时尚股份的“壳”完成上市。

2006年10月17日,“新华传媒”这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存在了10多年的股票代码,再次换了一个单位,由“华联超市”变为“新华传媒”。

事实上,上市的准备过程并不顺利。2005年5月,在新华发行集团准备上市之际,全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新股上市全部暂停。这对正在准备上市的新华发行集团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不过,一家传媒公司分拆部分业务在香港上市的做法,给上海不少启发,不妨尝试一下“借壳上市”的路线。

当时华联超市2005年年报显示,2005年华联超市出现10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额达4016万元,销售额下滑近20%;2006年一季度,华联超市亏损约174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30.4%。

大规模亏损、股价不断下跌的华联超市,想要“退市”“脱壳”,对于想要上市却错失IPO机会的新华集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借壳的好机会。新华集团与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坐上了谈判桌。

据当时报道,回顾新华传媒“倒壳”上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先行剥离主业,收购上海宣东卡通卫视、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东方书报服务公司、上海联视文化发展公司、上海九源文化公司等全部或部分股权,组建起以出版物发行为基础、面向大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

第二步,新华流通集团收购华联超市45.06%的股份,成为华联超市的控股股东。

第三步,资产置换。华联超市资产与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资产进行置换。2006年5月24日,资产置换方案对外公布,并于8月28日召开股东大会表决新华传媒股票,结果94%的股东赞成本次资产置换。置换完成后,华联超市持有新华传媒100%的股份,上市公司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这一步之后,第四步就是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恢复上市??。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资产置换加现金分配。即股东手中的股票代码不变,但其“内容”由“华联超市”变为“新华传媒”,每股可获得1.55元现金。2006年10月17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此股票代码恢复上市。

这样,原来的华联超市就由商业股转型为传媒股,主营业务也由连锁超市转变为文化传媒。这次“借壳上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新华社2006年10月31日报道称,这次“旧瓶装新酒”是国家文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

2008年1月,新华传媒完成定向增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10月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更名为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以其所持有的传媒相关经营性资产认购公司股份。定向增发后,新华传媒在图书发行主营业务基础上,新增报刊经营、报刊发行、报刊广告代理等业务,打造了完整的平面媒体运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新华传媒在平面媒体运营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新华传媒在平面媒体运营领域的发展战略。

目前,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代理、媒体投资等业务板块,其图书发行经营主体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使用“新华书店”集体商标的企业,拥有上海市内全部新华书店和上海图书城,近百家直营门店,并拥有中小学教材、中职教材的发行权。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繁花热播带火繁花概念股,新华传媒成最大赢家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繁花热播带火繁花概念股,新华传媒成最大赢家

wujiai

|

新华传媒也是上海文化广播电视台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我们继续关注上观新闻,一探究竟。

《芳华》的热播,也让“芳华”概念股备受关注,剧中提到的服装公司,正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为。

如今,这串代码代表的不再是一家服装企业,而是国内唯一一家横跨出版、报业两大产业的大型传媒企业,也是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新华传媒。新华传媒也是上海文广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该股1月8日涨停,1月9日上涨1.36%。

从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到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再到现在的新华传媒,其间经历了两次“脱壳”过程。

让我们回到20世纪90年代。

1992年11月11日,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2月4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时装股份”,股票代码“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剧中包先生经历疯狂拦网大战的服装公司的真实原型。

2000年,股票代码经历了第一次“身份变更”。2000年7月,公司原控股股东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国有股转让给上海华联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受让其持有的上海华联超市有限公司100%股权,公司更名为“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联超市”)。

这是第一家“壳公司”,华联超市借助时尚股份的“壳”完成上市。

2006年10月17日,“新华传媒”这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存在了10多年的股票代码,再次换了一个单位,由“华联超市”变为“新华传媒”。

事实上,上市的准备过程并不顺利。2005年5月,在新华发行集团准备上市之际,全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新股上市全部暂停。这对正在准备上市的新华发行集团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不过,一家传媒公司分拆部分业务在香港上市的做法,给上海不少启发,不妨尝试一下“借壳上市”的路线。

当时华联超市2005年年报显示,2005年华联超市出现10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额达4016万元,销售额下滑近20%;2006年一季度,华联超市亏损约174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30.4%。

大规模亏损、股价不断下跌的华联超市,想要“退市”“脱壳”,对于想要上市却错失IPO机会的新华集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借壳的好机会。新华集团与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坐上了谈判桌。

据当时报道,回顾新华传媒“倒壳”上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先行剥离主业,收购上海宣东卡通卫视、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东方书报服务公司、上海联视文化发展公司、上海九源文化公司等全部或部分股权,组建起以出版物发行为基础、面向大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

第二步,新华流通集团收购华联超市45.06%的股份,成为华联超市的控股股东。

第三步,资产置换。华联超市资产与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资产进行置换。2006年5月24日,资产置换方案对外公布,并于8月28日召开股东大会表决新华传媒股票,结果94%的股东赞成本次资产置换。置换完成后,华联超市持有新华传媒100%的股份,上市公司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这一步之后,第四步就是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恢复上市??。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资产置换加现金分配。即股东手中的股票代码不变,但其“内容”由“华联超市”变为“新华传媒”,每股可获得1.55元现金。2006年10月17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此股票代码恢复上市。

这样,原来的华联超市就由商业股转型为传媒股,主营业务也由连锁超市转变为文化传媒。这次“借壳上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新华社2006年10月31日报道称,这次“旧瓶装新酒”是国家文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

2008年1月,新华传媒完成定向增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10月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更名为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以其所持有的传媒相关经营性资产认购公司股份。定向增发后,新华传媒在图书发行主营业务基础上,新增报刊经营、报刊发行、报刊广告代理等业务,打造了完整的平面媒体运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新华传媒在平面媒体运营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新华传媒在平面媒体运营领域的发展战略。

目前,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代理、媒体投资等业务板块,其图书发行经营主体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使用“新华书店”集体商标的企业,拥有上海市内全部新华书店和上海图书城,近百家直营门店,并拥有中小学教材、中职教材的发行权。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