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粮食产量有望增加,秋粮丰收在望,全年又是丰收年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题:来之不易的丰收巩固了强国之本——访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新华社记者 余文静 戴小荷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增加,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左右。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灾害、东北伏旱、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多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场来之不易的大丰收是如何实现的?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全面介绍了有关情况。

又一个丰收年

“每年粮食产量的重头戏就是秋粮,现在秋粮即将进入收获季节,目前,秋粮丰收在望,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韩长赋话语中充满激动之情。

在秋粮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丰收?韩长赋说,主要根据两点: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玉米作物面积明显增产,为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

二是总体长势较好。东北四省区秋粮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该地区春播雨水较多,前期光温水配合较好,苗情较好。夏季西部部分地区虽出现伏旱,但影响有限。8月下旬9月初,东北中部地区连续遭遇3次台风,造成局部玉米倒伏,但由于此时玉米单产已达8~9成,倒伏对单产影响有限。

其他地区看,汛期长江流域遭受洪涝灾害,中、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灾害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朗,有利于作物生长成熟。黄淮海、汾渭平原夏玉米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其他主产区气候也相对适宜,秋粮生长正常。

特殊年份的收获有特殊的意义

韩长赋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也是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战,实现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韩长赋概括为三点: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夺取战略主动、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吃饱饭的特殊重要性。”韩长赋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同时,全球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较为频繁,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扩大进口。在此形势下,我们亟需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来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韩长赋还表示,“两个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农业生产也是不少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粮食、农业获得好收成,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升了小康质量。

多种力量朝同一方向努力

丰收的秘诀是什么?

韩长赋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粮食生产,国家提高早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整合40多亿元资金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规模稳定,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一心一意搞农业、搞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指南》,农业农村部经国务院同意,将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压实责任,这是多年未有的事。农忙时节,各地区各部门部署做好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把损失降到最低。

春耕备耕繁忙时期,农民响应号召,及时下田作业,既保证疫情防控,又保证春耕备耕;发生洪涝灾害时今年晚稻价格如何,农民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及时补种补种;台风来袭后,农民改造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

粮食安全有保障

韩长赋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两大主粮品种稻谷、小麦库存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消费需要。今年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粮食安全有保障。

那么,您怎么看待粮食进口问题呢?韩长赋表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粮食都??在1亿吨左右,其中谷物不到20%,只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的过剩和短缺。今年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但不多,玉米适当增加。

进口的大头是大豆,我国每年进口8000万到9000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消费。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稳步发展,但产量增速远低于消费增速,需要进口来填补国内缺口。这种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也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

“我们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韩长赋语气坚定地说。

+1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粮食产量有望增加,秋粮丰收在望,全年又是丰收年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粮食产量有望增加,秋粮丰收在望,全年又是丰收年

wujiai

|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题:来之不易的丰收巩固了强国之本——访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新华社记者 余文静 戴小荷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增加,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左右。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灾害、东北伏旱、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多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场来之不易的大丰收是如何实现的?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全面介绍了有关情况。

又一个丰收年

“每年粮食产量的重头戏就是秋粮,现在秋粮即将进入收获季节,目前,秋粮丰收在望,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韩长赋话语中充满激动之情。

在秋粮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丰收?韩长赋说,主要根据两点: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玉米作物面积明显增产,为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

二是总体长势较好。东北四省区秋粮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该地区春播雨水较多,前期光温水配合较好,苗情较好。夏季西部部分地区虽出现伏旱,但影响有限。8月下旬9月初,东北中部地区连续遭遇3次台风,造成局部玉米倒伏,但由于此时玉米单产已达8~9成,倒伏对单产影响有限。

其他地区看,汛期长江流域遭受洪涝灾害,中、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灾害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朗,有利于作物生长成熟。黄淮海、汾渭平原夏玉米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其他主产区气候也相对适宜,秋粮生长正常。

特殊年份的收获有特殊的意义

韩长赋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也是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战,实现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韩长赋概括为三点: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夺取战略主动、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吃饱饭的特殊重要性。”韩长赋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同时,全球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较为频繁,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扩大进口。在此形势下,我们亟需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来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韩长赋还表示,“两个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农业生产也是不少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粮食、农业获得好收成,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升了小康质量。

多种力量朝同一方向努力

丰收的秘诀是什么?

韩长赋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粮食生产,国家提高早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整合40多亿元资金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规模稳定,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一心一意搞农业、搞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指南》,农业农村部经国务院同意,将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压实责任,这是多年未有的事。农忙时节,各地区各部门部署做好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把损失降到最低。

春耕备耕繁忙时期,农民响应号召,及时下田作业,既保证疫情防控,又保证春耕备耕;发生洪涝灾害时今年晚稻价格如何,农民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及时补种补种;台风来袭后,农民改造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

粮食安全有保障

韩长赋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两大主粮品种稻谷、小麦库存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消费需要。今年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粮食安全有保障。

那么,您怎么看待粮食进口问题呢?韩长赋表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粮食都??在1亿吨左右,其中谷物不到20%,只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的过剩和短缺。今年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但不多,玉米适当增加。

进口的大头是大豆,我国每年进口8000万到9000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消费。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稳步发展,但产量增速远低于消费增速,需要进口来填补国内缺口。这种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也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

“我们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韩长赋语气坚定地说。

+1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