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股东大会回应营收下滑、拓展市场缓慢等问题
wujiai
|5月30日,光明乳业(.SH)在上海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会上,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总经理贲敏等公司管理人员就投资者提出的营收下滑、产品销售后劲不足、全国市场拓展进展缓慢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为何3年内营收缩水近30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缩水近30亿元,由292.06亿元缩水至264.85亿元,这也成为本次股东大会上投资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光明乳业业务分布于一、二、三产业链光明乳业600597,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制品研发、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等业务为一体的乳业企业。对于2023年营收不及预期,光明乳业在年报中提到,主要原因是国内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乳制品营业收入不达预期;同时畜牧板块受行业供需失衡影响,饲料等畜牧产品收入下降。
其中,阶段性产能过剩给公司畜牧板块带来压力,这也是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在股东大会上提到的营收下滑的重要原因。他表示,2020年至2021年,奶牛养殖行业进入投资增长期,资本快速进入,大型牧场项目相继投产,行业进入产能过剩期。
据乳业杂志荷斯坦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增牧场扩建项目166个,2022年新增牧场扩建项目约148个。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牧场投产,牛奶供应将严重过剩。从过去一年上市奶牛养殖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现象,优然乳业(09858.HK)、现代牧业(01117.HK)等多家公司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此次畜牧业集体承压,主要还是因为还在消化上一轮牧草增产带来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牛奶产量4197万吨,同比增长6.7%,乳制品生产企业产量3054.6万吨,同比增长3.1%。原料奶供给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原料奶价格持续回落,2023年原料奶均价跌至3.84元/公斤,较2022年同比下降逾7%。
作为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乳业公司,乳业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导致光明乳业饲料等畜牧产品销量下滑,畜牧板块业绩承压。据光明乳业年报显示,2023年畜牧板块实现营收17.57亿元,同比下降33.47%。同时,拥有多年奶牛养殖历史的子公司光明牧业有限公司2023年净亏损2.14亿元,主要受原奶毛利率下降影响。
营销如何转化为销售?
面对目前营收下滑的现状,光明乳业究竟采取了哪些举措,也成为投资者关心的又一问题。
加大品牌和营销投入,提升“光明”品牌力,是光明乳业的发展战略之一。在营销方面,光明乳业动作不断:携手女排、网球大师赛、冠名上海博物馆东馆首个专题展厅、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推出龙年系列多款新品及产品包装、在光明乳瓶上印上龙的图案等。
“去年我参观了光明乳业在上海博物馆东大厅第一专题展厅主办的‘三星堆·金沙’首展,感觉挺震撼的,但公司很多营销动作,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销量。”一位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直言。
“如何把营销转化为销量,也是光明乳业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黄黎明说,对于销量未能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黄黎明认为,还是光明乳业产品结构上的劣势。
黄黎明认为,一方面是鲜奶销售半径的问题,光明乳业主打鲜奶,需要全程冷链建设,但越往下沉,冷链建设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另一方面是鲜奶的市场规模问题,从目前各类液态奶的市场规模来看,常温奶销量依然排在第一位,鲜奶占比还比较小。
“今年开始,光明乳业就努力扩大鲜奶产能,希望能够和竞争对手一起把鲜奶市场做大,这样也能让消费者喝到更优质的牛奶。”黄黎明说。
对于坚持“新鲜”战略的光明乳业来说,冷链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光明乳业总经理贲敏表示,对于公司来说,提质增效的举措,首先是利用好自有冷链物流运输资源,另一方面公司也在考虑能否利用一些优质的社会冷链资源。
住在中国东部一个偏远的角落?
面对产品销量未能有明显增长,一位投资者在股东会上表示,光明乳业部分品类产品在他所在地区买不到,直言“为何不扩大全国市场份额?”从光明乳业营收结构来看,作为其大本营的上海,2023年实现营收71.12亿元,占总营收的26.85%。
对此,黄黎明表示,光明乳业从1997年开始从上海向华东地区扩张,进而向全国布局,目前在全国拥有25家牧场、21家加工厂,但公司产品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销量确实不足。要打入全国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作为国有企业,光明乳业很难像一些初创企业那样“烧钱”拓展市场。
“我们也在向市场靠拢,先开发重点市场,再根据资源配置,逐步开发新市场。”黄黎明说。
会后,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也向银石财经表示,长三角地区人口基数大,消费者对鲜奶的接受度和认知度较高,这与光明乳业长期以来坚持的新鲜引领战略高度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光明乳业放弃了全国市场,未来光明乳业还将扎根长三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鲜”战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