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国内粮食价格下跌引发关注,未来走势如何?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仍处于中高水平

本轮粮食价格下跌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和小麦。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2月6日,小麦、玉米、大豆、稻谷(以粳稻为例)收购价格分别为2907元/吨、2578元/吨、4886元/吨、2825元/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大豆收购价格分别下跌15.53%、小麦下跌10.42%、玉米下跌10.89%。稻谷收购价格同比小幅上涨2.47%;与11月相比,小麦收购价格分别下跌1.26%、玉米下跌0.69%、大豆下跌0.51%、稻谷下跌0.21%。

本轮粮价下跌首先从大豆开始,其次是玉米、小麦。大豆收购价格较6月份的5316元/吨下跌430元/吨,玉米收购价格较9月份的2826元/吨下跌248元/吨,小麦收购价格较10月份的2959元/吨下跌52元/吨,大米收购价格较10月底的2847元/吨下跌22元/吨。

近期粮价虽然持续下跌,但走势趋于震荡调整,疫情以来粮价仍处于中高位。具体来看,2020年年初,粮价整体处于低位,四种作物收购价格分别为小麦2319元/吨、玉米1755元/吨、大豆3532元/吨、粳稻2599元/吨;2022年中下旬,受地缘政治冲突、天气等因素影响,粮食收购价格最高分别为小麦3245元/吨、玉米2893元/吨、大豆6088元/吨。但稻米价格最高点出现在2021年初,为2880元/吨; 截至12月初,四种作物收购价格较最高点均有所下降,其中小麦下降10.42%,玉米下降10.89%,大豆下降19.74%,粳稻下降1.91%。

国内粮食价格形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政策协调作用为辅,同时也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本轮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国际粮价下行趋势的影响外,国内供给旺、需求弱也是原因之一。

充足的货源储备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增长1.3%,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虽然今年小麦、稻米产量受天气影响略有减少,分别减产22.7亿斤、37.8亿斤,但我国小麦、稻米自给率较高,库存充足,小麦供应充足,自给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2021年除外,当年小麦自给率为92.18%)。加之去年大丰收,不考虑进口,盈余达115.87亿斤,结转率较高;随着新稻上市,稻米供应不断增加。玉米与前两季不同,虽然国内供应略有缺口,但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723.2万亩,产量较上年增加4.2%,达5776.8亿斤。 11月下旬以来,玉米上市量明显增加,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市场玉米供应量持续增加。作为供应压力最大的作物,大豆在我国近两年大力扩种的带动下,也见效实,大豆产量持续增加。在去年同比增产23.71%的基础上,今年产量又增加2.8%,达到416.8亿斤。此外,今年国内大豆产量持续增加,品质明显优于常年。

粮食进口是保障国内粮食稳定供给的重要渠道。我国多年来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粮价,国际粮价持续走弱,我国加强进口、增加储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373.7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进口大豆8962.5万吨,同比增长13.3%,进口小麦1083万吨,同比增长37.7%……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加大。今年以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供需错配。 今年以来上述因素影响逐步减弱,需求回落,供给压力开始集中显现;加之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前期推动粮价暴涨的投机资金回流,粮价逐步回归基本面。11月份,受世界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国际粗粮价格环比下跌5.6%,国际小麦价格下跌2.4%。国际粮价下跌将进一步影响国内粮价

努力稳定粮食价格

当前国内粮食需求总体疲软,表现为食品需求不振、饲料需求疲软、工业需求一般。

粮食需求低迷。小麦、稻米是我国两大传统主粮,2022年小麦、稻米消费量分别占两粮总消费量的69.17%、73.79%,大豆、玉米消费量分别占13.79%、3.41%。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面粉、豆制品等消费低迷,虽然临近年底,但需求增幅低于预期。就小麦而言,居民消费需求不旺,市场缺乏一定的囤货情绪,面粉企业开工率较低,以库存消耗为主,补货小麦需求有限。粮食需求疲软对粮价支撑不大,价格持续下跌;稻米需求虽然稳定,但由于需求单一,粮食需求减弱,价格也持续走弱。 随着新米上市量不断增加,供给压力不断加大,米价进一步承压;大豆方面,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压榨。当进口成本上升时,国产大豆也会进入压榨领域进行补充。但国内大豆消费已经减弱,供给端增产后,原本??需求疲软的市场无力消化新增产量。

饲用粮需求疲软。我国养殖业的饲料配方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豆粕是大豆压榨的副产品,饲用需求直接影响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中,饲用玉米消费量通常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大豆压榨消费量占85%左右(每压榨一吨大豆可产出780公斤豆粕),按小麦与玉米比价计算,饲用小麦消费量占9%~23%,而稻米饲用消费量占比在7%~12%之间,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饲用粮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肉蛋禽养殖端不容乐观,饲料企业对饲用粮需求处于历史低位。 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10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762万吨,环比下降2%。以大豆为例,由于豆粕需求不及预期,农业农村部进一步下调12月份国内大豆压榨产量预测92万吨。饲料用小麦需求受到玉米、豆粕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影响,麸皮价格也进一步下跌。

工业消费对粮食需求表现一般,粮食作物中,玉米占工业消费比重最高,其次是小麦和稻米,分别占2022年各品类总消费量的28.17%、9.25%和7.86%。11月份,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稳中有涨,以淀粉、酒精为例,全国平均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0元/吨和30元/吨左右。深加工方面,玉米消费有望好转,将对玉米价格提供一定支撑。

面对粮价下行趋势,近期多地出台多种措施促进粮价平稳运行,有望回归基本面。稳定供给方面,我国建立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体系,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入。适时推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明确粮食市场“政策底”。多地对实际种粮农户发放2023年一次性补贴。粮食主产区力争实现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全覆盖,进一步试点大豆种植收入保险,降低农民经营风险。促进需求方面,临近春节,畜禽肉需求增加有望拉动饲料粮需求,食用粮需求也将有所增加。工业用粮需求好转对后续粮价有一定支撑作用,后续粮价有望进入相对平稳期。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国内粮食价格下跌引发关注,未来走势如何?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国内粮食价格下跌引发关注,未来走势如何?

wujiai

|

仍处于中高水平

本轮粮食价格下跌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和小麦。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2月6日,小麦、玉米、大豆、稻谷(以粳稻为例)收购价格分别为2907元/吨、2578元/吨、4886元/吨、2825元/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大豆收购价格分别下跌15.53%、小麦下跌10.42%、玉米下跌10.89%。稻谷收购价格同比小幅上涨2.47%;与11月相比,小麦收购价格分别下跌1.26%、玉米下跌0.69%、大豆下跌0.51%、稻谷下跌0.21%。

本轮粮价下跌首先从大豆开始,其次是玉米、小麦。大豆收购价格较6月份的5316元/吨下跌430元/吨,玉米收购价格较9月份的2826元/吨下跌248元/吨,小麦收购价格较10月份的2959元/吨下跌52元/吨,大米收购价格较10月底的2847元/吨下跌22元/吨。

近期粮价虽然持续下跌,但走势趋于震荡调整,疫情以来粮价仍处于中高位。具体来看,2020年年初,粮价整体处于低位,四种作物收购价格分别为小麦2319元/吨、玉米1755元/吨、大豆3532元/吨、粳稻2599元/吨;2022年中下旬,受地缘政治冲突、天气等因素影响,粮食收购价格最高分别为小麦3245元/吨、玉米2893元/吨、大豆6088元/吨。但稻米价格最高点出现在2021年初,为2880元/吨; 截至12月初,四种作物收购价格较最高点均有所下降,其中小麦下降10.42%,玉米下降10.89%,大豆下降19.74%,粳稻下降1.91%。

国内粮食价格形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政策协调作用为辅,同时也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本轮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国际粮价下行趋势的影响外,国内供给旺、需求弱也是原因之一。

充足的货源储备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增长1.3%,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虽然今年小麦、稻米产量受天气影响略有减少,分别减产22.7亿斤、37.8亿斤,但我国小麦、稻米自给率较高,库存充足,小麦供应充足,自给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2021年除外,当年小麦自给率为92.18%)。加之去年大丰收,不考虑进口,盈余达115.87亿斤,结转率较高;随着新稻上市,稻米供应不断增加。玉米与前两季不同,虽然国内供应略有缺口,但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723.2万亩,产量较上年增加4.2%,达5776.8亿斤。 11月下旬以来,玉米上市量明显增加,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市场玉米供应量持续增加。作为供应压力最大的作物,大豆在我国近两年大力扩种的带动下,也见效实,大豆产量持续增加。在去年同比增产23.71%的基础上,今年产量又增加2.8%,达到416.8亿斤。此外,今年国内大豆产量持续增加,品质明显优于常年。

粮食进口是保障国内粮食稳定供给的重要渠道。我国多年来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粮价,国际粮价持续走弱,我国加强进口、增加储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373.7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进口大豆8962.5万吨,同比增长13.3%,进口小麦1083万吨,同比增长37.7%……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加大。今年以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供需错配。 今年以来上述因素影响逐步减弱,需求回落,供给压力开始集中显现;加之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前期推动粮价暴涨的投机资金回流,粮价逐步回归基本面。11月份,受世界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国际粗粮价格环比下跌5.6%,国际小麦价格下跌2.4%。国际粮价下跌将进一步影响国内粮价

努力稳定粮食价格

当前国内粮食需求总体疲软,表现为食品需求不振、饲料需求疲软、工业需求一般。

粮食需求低迷。小麦、稻米是我国两大传统主粮,2022年小麦、稻米消费量分别占两粮总消费量的69.17%、73.79%,大豆、玉米消费量分别占13.79%、3.41%。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面粉、豆制品等消费低迷,虽然临近年底,但需求增幅低于预期。就小麦而言,居民消费需求不旺,市场缺乏一定的囤货情绪,面粉企业开工率较低,以库存消耗为主,补货小麦需求有限。粮食需求疲软对粮价支撑不大,价格持续下跌;稻米需求虽然稳定,但由于需求单一,粮食需求减弱,价格也持续走弱。 随着新米上市量不断增加,供给压力不断加大,米价进一步承压;大豆方面,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压榨。当进口成本上升时,国产大豆也会进入压榨领域进行补充。但国内大豆消费已经减弱,供给端增产后,原本??需求疲软的市场无力消化新增产量。

饲用粮需求疲软。我国养殖业的饲料配方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豆粕是大豆压榨的副产品,饲用需求直接影响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中,饲用玉米消费量通常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大豆压榨消费量占85%左右(每压榨一吨大豆可产出780公斤豆粕),按小麦与玉米比价计算,饲用小麦消费量占9%~23%,而稻米饲用消费量占比在7%~12%之间,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饲用粮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肉蛋禽养殖端不容乐观,饲料企业对饲用粮需求处于历史低位。 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10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762万吨,环比下降2%。以大豆为例,由于豆粕需求不及预期,农业农村部进一步下调12月份国内大豆压榨产量预测92万吨。饲料用小麦需求受到玉米、豆粕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影响,麸皮价格也进一步下跌。

工业消费对粮食需求表现一般,粮食作物中,玉米占工业消费比重最高,其次是小麦和稻米,分别占2022年各品类总消费量的28.17%、9.25%和7.86%。11月份,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稳中有涨,以淀粉、酒精为例,全国平均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0元/吨和30元/吨左右。深加工方面,玉米消费有望好转,将对玉米价格提供一定支撑。

面对粮价下行趋势,近期多地出台多种措施促进粮价平稳运行,有望回归基本面。稳定供给方面,我国建立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体系,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入。适时推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明确粮食市场“政策底”。多地对实际种粮农户发放2023年一次性补贴。粮食主产区力争实现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全覆盖,进一步试点大豆种植收入保险,降低农民经营风险。促进需求方面,临近春节,畜禽肉需求增加有望拉动饲料粮需求,食用粮需求也将有所增加。工业用粮需求好转对后续粮价有一定支撑作用,后续粮价有望进入相对平稳期。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