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市波动加剧,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如何应对?
wujiai
|作为国际原油市场的被动“参与者”,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掌握能源金融市场定价基准——原油的定价权,是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变化、各方竞争日趋激烈的有效举措。在当前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变化、经济周期性波动、下行压力加大的特殊时期,我国应抓住机遇,多措并举,推动能源金融市场政策调整,积极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
一是稳定国内原油期货市场,增强人民币原油定价权。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的地位不相称,美元计价结算体系使得我国原油进口频繁受到美元波动、地缘政治事件等影响。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波动,应抓住原油贸易格局转变的机遇,完善国内原油期货交易体系,加强原油期货市场管理石油期货市场,适度扩大原油期货交易品种和交割仓储能力,逐步推动上海原油期货成为亚洲原油定价基准,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原油期货市场的影响。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往来,推动原油贸易与一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结合。 还要加快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体系,推动石油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加大境外资金参与国内原油市场力度。从石油美元体系的形成和运行经验看,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成熟度是其成功的关键。应以监管部门不久前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规定》(即《QFII/RQFII新规》)为指引,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和融资渠道。在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的地位,在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下为境外流动资金提供回流渠道和可投资产品,吸引更多境外资本流入我国,增强我国原油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三是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增强原油期货市场信息透明度。原油期货交易规则的透明度和市场的相对公平性是原油交易市场成为区域定价中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内原油市场交易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的早期,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协商交易往往面临较高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原油期货市场持仓和影响力的扩大。应进一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创新金融监管方式,加快建立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发布平台,提高市场信息和数据的公开透明度,降低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投资者的合规成本和操作成本,引导市场在正确的供求关系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
四是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提升原油期货抗风险和应急能力。目前,我国原油期货市场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一方面,国际原油市场变幻莫测,长期积累的风险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国内原油期货市场交割油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社会风险较大。国内原油期货市场风险衡量体系尚不完善,期货、类期货交易本身存在暴涨暴跌的无限风险。国内原油期货市场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应完善,既要提高期货市场交易标准,积极融入国际原油期货、现货规范交易体系,做到风险规避,又要加强一线、穿透式监管,清理整顿存在损失风险无限的不合规期货品种。 同时,要积极防控输入性金融风险,维护我国原油期货市场稳定运行,增强原油期货抗风险和应急能力。
五是加大激励政策支持,促进原油现货市场发展。全球三大原油期货均以原油产区为依托,各自的原油现货市场都较为发达。但我国原油现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参与国内原油现货市场的机构仍然有限。加之国内原油交割仓库较为分散,面临分布分散的风险,参与现货交割的贸易商在实际交割过程中面临仓源不足的阻碍。在全球原油贸易供应链因疫情受损的情况下,应加快国内原油现货市场发展,加大激励政策支持力度。如通过关税减让、价格管制放开、原油进口权逐步下放等方式,增强我国原油获取能力、生产能力和仓储能力。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