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阳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曾经采煤沉陷区如今树木葱茏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阳泉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平定县大石门水库每年吸引大量白天鹅栖息。刘胜 摄

初秋时节,在蔚县华北宜峰生态园,随处可见松涛拍岸、绿浪滚滚,数千亩果园、数万亩苗圃,禽畜基地里饲养的数万只蛋鸡、数千只湖羊,悠闲地觅食。你绝对想象不到,这样的地方,曾经是采煤塌陷区。

树木繁茂,水波粼粼,偶尔有鸟儿飞过。初秋的洮河白杨树河段,水流潺潺。热爱摄影的市民赵祥军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了鸟儿飞过水面的瞬间。你很难想象,这条水清岸绿的河道,曾经满是垃圾。

山水是脊梁,江河是灵魂。在阳泉,洮河、滹沱河孕育了文明之根,留下了“阳泉”的美名。然而,由于过去一段时期无序开发、城镇化加速、人为污染等原因,这座城市已“伤痕累累”。

用的时候不觉,失去了就很难留住了。深知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近年来,阳泉市坚持推进山水空城一体化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自然生态之美永驻阳泉,让生态之利惠及阳泉。如今,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鱼儿嬉戏的阳泉生态画卷正愈加绚丽多彩。

严厉治理污染 蓝天保卫战

8月31日傍晚,市民刘燕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办公楼,湛蓝的天空上,铺满了粉色、金色的晚霞。“以前大家看到蓝天白云,都会拍照发朋友圈,现在就觉得是‘上下班路上的陪伴’”,刘燕感慨地说。

蓝天常在,这是阳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最直接的成果。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阳泉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3天,达标天数占54.8%;2018年达标天数203天,达标天数占57.7%;2019年达标天数221天,达标天数占60.7%;2020年达标天数256天,达标天数占69.9%;2021年达标天数261天,达标天数占71.5%。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浓度实现连续5年下降。

数据不仅表明阳泉市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更是阳泉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决策部署的有力证明。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决不能让空气污染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肺病”。阳泉“蓝天指数”该如何提高?阳泉市没有“等风来了”,而是抓住重点,标本兼治,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坚决在结构上“动手脚”,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阳泉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还人民蓝天白云、星光灿烂。

阳泉市围绕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依法清理“无煤区”散煤及燃煤设施无烟煤指标,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清洁供热。围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全过程推进工业炉窑及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努力消除污染源。

去年8月,随着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豫光煤电云县2×1百万千瓦发电项目实现双机并网运行。与传统煤电项目不同,该项目采用最新的超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技术。该发电机组具有百万千瓦机组五塔一体化、百万千瓦机组首套双塔双循环烟气脱硫系统、百万千瓦机组最低间接空冷背压、百万千瓦机组燃烧无烟煤指标最好等技术亮点,使机组在不减少发电量的情况下,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有效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阳泉市以推进交通结构绿色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公改铁”、加强机动车环保排放监管、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提升扬尘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保住蓝天。

共同努力,让清水源源不断

洮河是山城人民的母亲河,平定县栾流村洮河白杨树段亲眼见证了洮河水质的变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河流无序开发、河道两岸污水排放、垃圾随意倾倒,洮河白杨树段在2019年之前长期为劣V类水质河段。

如何让洮河白杨树段水质尽快退出劣Ⅴ类?阳泉市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市水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包括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城管、各县(区)等12个部门。同时制定印发了《阳泉市水污染防治方案》,建立了监测站岗执勤、执法检查、气象联动等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流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环境管理等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今,不仅洮河白杨树段由Ⅴ类水质断面升格,五河枣园村段、绵河涤渡段、滹沱河闫家庄桥段也均由Ⅴ类水质断面升格,达到优水质,阳泉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源头控制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阳泉市从污染源头抓起,细化落实管理措施,全面加强工业、城镇、农村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再生水回用项目建设,大力治理水污染。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阳泉市加强生态基流保障,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加大河岸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河道生态拓展工程,有效提升修复效果。水环境治理是水污染防治的保障。阳泉市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落实黑臭水体治理,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机制,开展重点流域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涉及水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谈及水生态修复,龙华河会里村河段村级河长吕志明感触颇深。他说,这条河为农田提供灌溉水,但洪水季节,水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河水漫坝、淹没农田,因此必须保持河道畅通。近年来,会里村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清理淤泥、垃圾、违章建筑,尽最大努力确保河道畅通。在“治标”的同时,村里还利用大喇叭、宣传板、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治本”,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河道整治工作中来。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顺应民意、解民忧的民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长期不懈的努力。9月1日,阳泉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阳泉市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十三部地方性法规。全文共六章三十九条。《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的制定,不仅能为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对于加快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真正实现水清水长流具有重要意义。

修复治理让山城变绿

初秋,魏家峪二期绿化工程现场,松柏摇曳,绿波荡漾;洮河两岸,水清沙幼,一片绿意盎然;废弃的矿山,绿意盎然;村庄被森林包围……这些年来,“住在森林里”的梦想,已经成为每一位阳泉人的现实。

林草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今年,阳泉市出台全市林长令1号,全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968名林长全部到岗,共同构建起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网络,为推动阳泉市生态基础战略实施和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阳泉市按照“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坚持“绿化化、色彩化、金融化”同步推进、“增绿、增景、增收”有机统一,建设精品林业、城郊林业、观光林业、富民林业,做大做强生态富民产业。

“十三五”期间,阳泉市持续实施荒山造林、环城绿化、村庄绿化、裸地绿化、廊道绿化等工程,累计造林面积40.9万亩;打造核桃、榛子、无患子等经济林木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截至2021年底,全市干果类经济林总面积已达29.59万亩,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年产值逾亿元。

“创绿”的同时,更要“护绿”。阳泉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历史违法采矿、涉煤采矿项目破坏土地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高铁、公路沿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全市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以来,共投入治理资金12.74亿元,完成各类修复治理任务5.35万亩。

平定县关山镇石板坪村492、493号点,满目苍翠。过去,由于露天煤矿开采,这里满是矿渣,黑色的煤矸石渣露出山体、水体。近年来,经过治理边坡、搭建平台,栽种苜蓿、油松、紫槐、地锦等绿植,原本破碎的地貌逐渐恢复了森林、草木植被。

此外,位于城郊的银营镇东良庄村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区,不再有显眼的矿坑,也不再满目疮痍,取而代之的是高标准农田、灌木林地、长满庄稼的草地,生态“伤痕”重新被“绿色”覆盖。

除了看得见的“绿”,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等看不见的“绿”才真正让阳泉市“绿”起来。阳泉市深化碳达峰阳泉行动,统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加快研究制定阳泉碳达峰碳中和“1+N”行动方案,推动碳达峰阳泉行动有序实施。同时,以“数智双碳”产业发展为带动,增加绿色产业和服务供给,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落实煤电、电解铝、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壮大绿色建材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链,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山西天元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首家大型废旧电器回收处理基地、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近年来,公司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生产线技改项目,做大做强绿色回收产业,通过废旧电器拆解、再加工、生产组装、制造销售等环节,实现绿色回收利用,减少危险废物污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出台法律法规、铁腕执法、派出护林员、义务植树、河道清理……阳泉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的共识下,全力以赴兑现绿水青山的承诺,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绘制生态底色。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阳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曾经采煤沉陷区如今树木葱茏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阳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曾经采煤沉陷区如今树木葱茏

wujiai

|

阳泉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平定县大石门水库每年吸引大量白天鹅栖息。刘胜 摄

初秋时节,在蔚县华北宜峰生态园,随处可见松涛拍岸、绿浪滚滚,数千亩果园、数万亩苗圃,禽畜基地里饲养的数万只蛋鸡、数千只湖羊,悠闲地觅食。你绝对想象不到,这样的地方,曾经是采煤塌陷区。

树木繁茂,水波粼粼,偶尔有鸟儿飞过。初秋的洮河白杨树河段,水流潺潺。热爱摄影的市民赵祥军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了鸟儿飞过水面的瞬间。你很难想象,这条水清岸绿的河道,曾经满是垃圾。

山水是脊梁,江河是灵魂。在阳泉,洮河、滹沱河孕育了文明之根,留下了“阳泉”的美名。然而,由于过去一段时期无序开发、城镇化加速、人为污染等原因,这座城市已“伤痕累累”。

用的时候不觉,失去了就很难留住了。深知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近年来,阳泉市坚持推进山水空城一体化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自然生态之美永驻阳泉,让生态之利惠及阳泉。如今,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鱼儿嬉戏的阳泉生态画卷正愈加绚丽多彩。

严厉治理污染 蓝天保卫战

8月31日傍晚,市民刘燕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办公楼,湛蓝的天空上,铺满了粉色、金色的晚霞。“以前大家看到蓝天白云,都会拍照发朋友圈,现在就觉得是‘上下班路上的陪伴’”,刘燕感慨地说。

蓝天常在,这是阳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最直接的成果。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阳泉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3天,达标天数占54.8%;2018年达标天数203天,达标天数占57.7%;2019年达标天数221天,达标天数占60.7%;2020年达标天数256天,达标天数占69.9%;2021年达标天数261天,达标天数占71.5%。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浓度实现连续5年下降。

数据不仅表明阳泉市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更是阳泉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决策部署的有力证明。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决不能让空气污染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肺病”。阳泉“蓝天指数”该如何提高?阳泉市没有“等风来了”,而是抓住重点,标本兼治,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坚决在结构上“动手脚”,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阳泉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还人民蓝天白云、星光灿烂。

阳泉市围绕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依法清理“无煤区”散煤及燃煤设施无烟煤指标,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清洁供热。围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全过程推进工业炉窑及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努力消除污染源。

去年8月,随着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豫光煤电云县2×1百万千瓦发电项目实现双机并网运行。与传统煤电项目不同,该项目采用最新的超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技术。该发电机组具有百万千瓦机组五塔一体化、百万千瓦机组首套双塔双循环烟气脱硫系统、百万千瓦机组最低间接空冷背压、百万千瓦机组燃烧无烟煤指标最好等技术亮点,使机组在不减少发电量的情况下,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有效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阳泉市以推进交通结构绿色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公改铁”、加强机动车环保排放监管、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提升扬尘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保住蓝天。

共同努力,让清水源源不断

洮河是山城人民的母亲河,平定县栾流村洮河白杨树段亲眼见证了洮河水质的变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河流无序开发、河道两岸污水排放、垃圾随意倾倒,洮河白杨树段在2019年之前长期为劣V类水质河段。

如何让洮河白杨树段水质尽快退出劣Ⅴ类?阳泉市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市水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包括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城管、各县(区)等12个部门。同时制定印发了《阳泉市水污染防治方案》,建立了监测站岗执勤、执法检查、气象联动等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流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环境管理等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今,不仅洮河白杨树段由Ⅴ类水质断面升格,五河枣园村段、绵河涤渡段、滹沱河闫家庄桥段也均由Ⅴ类水质断面升格,达到优水质,阳泉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源头控制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阳泉市从污染源头抓起,细化落实管理措施,全面加强工业、城镇、农村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再生水回用项目建设,大力治理水污染。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阳泉市加强生态基流保障,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加大河岸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河道生态拓展工程,有效提升修复效果。水环境治理是水污染防治的保障。阳泉市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落实黑臭水体治理,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机制,开展重点流域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涉及水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谈及水生态修复,龙华河会里村河段村级河长吕志明感触颇深。他说,这条河为农田提供灌溉水,但洪水季节,水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河水漫坝、淹没农田,因此必须保持河道畅通。近年来,会里村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清理淤泥、垃圾、违章建筑,尽最大努力确保河道畅通。在“治标”的同时,村里还利用大喇叭、宣传板、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治本”,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河道整治工作中来。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顺应民意、解民忧的民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长期不懈的努力。9月1日,阳泉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阳泉市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十三部地方性法规。全文共六章三十九条。《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条例》的制定,不仅能为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对于加快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真正实现水清水长流具有重要意义。

修复治理让山城变绿

初秋,魏家峪二期绿化工程现场,松柏摇曳,绿波荡漾;洮河两岸,水清沙幼,一片绿意盎然;废弃的矿山,绿意盎然;村庄被森林包围……这些年来,“住在森林里”的梦想,已经成为每一位阳泉人的现实。

林草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今年,阳泉市出台全市林长令1号,全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968名林长全部到岗,共同构建起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网络,为推动阳泉市生态基础战略实施和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阳泉市按照“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坚持“绿化化、色彩化、金融化”同步推进、“增绿、增景、增收”有机统一,建设精品林业、城郊林业、观光林业、富民林业,做大做强生态富民产业。

“十三五”期间,阳泉市持续实施荒山造林、环城绿化、村庄绿化、裸地绿化、廊道绿化等工程,累计造林面积40.9万亩;打造核桃、榛子、无患子等经济林木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截至2021年底,全市干果类经济林总面积已达29.59万亩,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年产值逾亿元。

“创绿”的同时,更要“护绿”。阳泉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历史违法采矿、涉煤采矿项目破坏土地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高铁、公路沿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全市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以来,共投入治理资金12.74亿元,完成各类修复治理任务5.35万亩。

平定县关山镇石板坪村492、493号点,满目苍翠。过去,由于露天煤矿开采,这里满是矿渣,黑色的煤矸石渣露出山体、水体。近年来,经过治理边坡、搭建平台,栽种苜蓿、油松、紫槐、地锦等绿植,原本破碎的地貌逐渐恢复了森林、草木植被。

此外,位于城郊的银营镇东良庄村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区,不再有显眼的矿坑,也不再满目疮痍,取而代之的是高标准农田、灌木林地、长满庄稼的草地,生态“伤痕”重新被“绿色”覆盖。

除了看得见的“绿”,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等看不见的“绿”才真正让阳泉市“绿”起来。阳泉市深化碳达峰阳泉行动,统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加快研究制定阳泉碳达峰碳中和“1+N”行动方案,推动碳达峰阳泉行动有序实施。同时,以“数智双碳”产业发展为带动,增加绿色产业和服务供给,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落实煤电、电解铝、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壮大绿色建材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链,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山西天元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首家大型废旧电器回收处理基地、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近年来,公司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生产线技改项目,做大做强绿色回收产业,通过废旧电器拆解、再加工、生产组装、制造销售等环节,实现绿色回收利用,减少危险废物污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出台法律法规、铁腕执法、派出护林员、义务植树、河道清理……阳泉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的共识下,全力以赴兑现绿水青山的承诺,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绘制生态底色。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