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中德安联人寿更名安联人寿,未来将如何借助资源优势谋篇布局?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正当市场好奇中德安联由合资变为独资之后将会如何发展时,公司更名的消息先行传来。

12月2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已获得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变更为“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一步,公司将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公司名称变更不会影响保单效力及消费者权益。

其实,市场对于中德安联此次更名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其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型。如今,随着新名称的公布,“中德安联”已成为历史,这也宣告着这家寿险公司未来的发展将更加贴近外资股东。

那么,转型后的安联寿险将如何借助安联中国乃至德国安联集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和布局中国寿险市场?这无疑是其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看点。

新的形象代表着新的开始,从“中德安联人寿”到“安联人寿”,虽然去掉了“中德”两个字,但对于公司本身而言,意义却截然不同。

对于此次更名,中德安联人寿表示,此举将更有利于公司借助安联全球领先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

其实,在外界看来,中德安联的更名也合情合理,毕竟公司已经由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变为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用股东的品牌形象来展示更符合其现在的身份,也能提升市场对该公司的认知度。

说到安联集团,作为国际保险巨头,近年来,安联不断加快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步伐,尤其是其收购中德安联全资子公司的计划,可谓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据悉,2020年年初,银保监会刚刚发布“取消合资寿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外资比例限制”的消息时,市场便有传言称安联有意增持中德安联人寿。

果然,没过多久,2020年12月,中信信托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安联一举拿下该部分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标的公司股权结构中“原股东是否放弃优先购买权”一栏明确显示“否”,这也透露出中信信托对安联控股保留了优先购买权。安联实现对中德安联人寿的全面控制,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随后,安联(中国)控股也发布声明称中德安联人寿保险,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对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监管限制的放宽,安联(中国)控股正积极评估本次中德安联股权交易的机会,收购中德安联更多的股权。

2021年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上海监管局已核准中信信托将其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49%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控股。转让后,安联(中国)控股持有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今年9月,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股权变更登记,公司类型由中外合资公司正式变更为外商独资公司。

安联从筹划到收购此笔股权的时间很短,进展也很顺利。如今,中德安联人寿已转型为“安联人寿”,并将以更加鲜明的“安联”身份进一步拓展中国保险市场。

说起中德安联的变化,除了名称变更之外,自2021年底公司股权变更获批后,其实一波人员调整就已启动。

例如,9月21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原股东中信信托签署的解聘决定,自9月16日起,蔡成伟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苏吉青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王宁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

与此同时,安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任命 ( )为公司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部门核准。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由蔡成伟变更为总经理徐春军。

资料显示,1967年出生的 自2020年6月起担任安联中国寿险副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此前,她曾就职于多家知名保险公司,拥有近30年的精算、财务和高级管理经验。目前, 担任安联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安联(中国)控股董事、董事,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和公司管理经验。

此外,今年安联寿险还推出了安联杯未来之星系列活动;获得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授权,成立安联拜仁中国球迷俱乐部等等,可以说,安联寿险的“安联”基因越来越明显。

此次人事变动后,中安人寿能否在经营业绩和保费规模上实现突破备受市场关注。因为目前,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老牌寿险机构,仍未走出中小险企的阵营。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德安联人寿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1.65亿元、40.42亿元、49.46亿元、57.32亿元、59.74亿元、56.28亿元,均未超过100亿元。《一智保险》在此前的文章中也进行过分析:

2021 年 11 月 17 日

中德安联人寿成功“转型”:首家“联转独”公司如何发挥优势注入新活力?

不过,尽管规模不大,但中德安联的盈利能力却比较稳定。从今年来看,根据其2022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德安联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48.51亿元,净利润为3.13亿元。偿付能力方面,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德安联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8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67.81%,总体比较充足。

显然,长期稳健的经营风格无疑将为安联人寿转型之后谋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近日,中安联寿险执行董事、总经理徐纯军在中国人寿行业转型发展峰会上介绍,目前公司正在推进个险转型,提出了“1234”的路径。“1”是一个愿景,即成为中国高端寿险市场的引领者;“2”是两个布局,即一江一海的沿海布局,一江是长江沿岸,一海是东海沿岸;“3”是客户定位,即围绕成为高端寿险市场引领者的目标和愿景,瞄准富有、时尚、活力城市的新人群;“4”是打造什么样的团队,画像就是四个有新人:有爱心、有意思、有才、有能力。

基于此,中德安联寿险将围绕这一画像,严格选拔招募会员,并通过培训资料的转型升级、体系化运营、数字化赋能等方式,推动个险渠道转型。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安联是近年来在中国保险市场动作最大的企业。早在2018年11月,安联集团就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安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此后,安联集团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势头强劲。

2019 年 11 月

安联(中国)控股获准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准开业的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2020 年 12 月

安联(中国)控股获准增资12亿元,2021年10月又获准增资4.86亿元。

2021 年 1 月

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准成立,成为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2021 年 7 月

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准开业。

2021 年 11 月

安联成功收购中德安联人寿49%的股权,现拥有中德安联人寿100%的股权。

2022 年 4 月

批准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增加注册资本4亿元人民币,由安联中国控股出资,注册资本由1亿元人民币变更为5亿元人民币。

此外,近日,京东安联财险还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将持有的京东安联财险3.33%股权转让给安联集团。若本次股权转让成功,安联将持有京东安联财险53.33%的股权,或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京东安联财险的话语权。通过一系列动作,安联目前在中国拥有财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多个牌照。

需要指出的是,安联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野心”并不仅限于保险,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欧洲巨头安联投资正积极争取公募基金牌照,并准备与银行成立合资理财公司。

此外,另有相关媒体报道称,安联集团首席执行官贝特曾表示,正积极关注中国的私人养老金业务,称德国拥有一套成本效益高的企业养老金体系,如果中国能批准进入类似体系,安联集团会非常感兴趣,企业养老金体系可以有效节省员工成本。

安联(中国)副总经理陈亮曾坦言:“未来,安联控股将实现对中国业务的战略管理,推动打造金融‘航母舰队’。这艘航母的业务群将包括安联集团的寿险业务、产险业务、健康险业务、养老险业务、特殊风险业务、救援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优势业务。”

在中德安联发布的更名获批公告中,公司还表示,中国是安联集团重要的战略市场,对在华发展持长期乐观态度。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参与者,安联将继续为中国金融服务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看来,安联集团正按照其计划一步步在中国保险市场打造一艘特色金融保险航母。

结论

回顾过去,作为安联在中国寿险市场的主力军,安联寿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逐渐纳入安联集团的安联人寿将借助股东强大的全球资源优势,进一步布局和拓展业务。面对其他外资机构强势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安联将如何助力安联人寿提升核心竞争力?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中德安联人寿更名安联人寿,未来将如何借助资源优势谋篇布局?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中德安联人寿更名安联人寿,未来将如何借助资源优势谋篇布局?

wujiai

|

正当市场好奇中德安联由合资变为独资之后将会如何发展时,公司更名的消息先行传来。

12月2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已获得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变更为“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一步,公司将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公司名称变更不会影响保单效力及消费者权益。

其实,市场对于中德安联此次更名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其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型。如今,随着新名称的公布,“中德安联”已成为历史,这也宣告着这家寿险公司未来的发展将更加贴近外资股东。

那么,转型后的安联寿险将如何借助安联中国乃至德国安联集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和布局中国寿险市场?这无疑是其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看点。

新的形象代表着新的开始,从“中德安联人寿”到“安联人寿”,虽然去掉了“中德”两个字,但对于公司本身而言,意义却截然不同。

对于此次更名,中德安联人寿表示,此举将更有利于公司借助安联全球领先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

其实,在外界看来,中德安联的更名也合情合理,毕竟公司已经由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变为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用股东的品牌形象来展示更符合其现在的身份,也能提升市场对该公司的认知度。

说到安联集团,作为国际保险巨头,近年来,安联不断加快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步伐,尤其是其收购中德安联全资子公司的计划,可谓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据悉,2020年年初,银保监会刚刚发布“取消合资寿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外资比例限制”的消息时,市场便有传言称安联有意增持中德安联人寿。

果然,没过多久,2020年12月,中信信托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安联一举拿下该部分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标的公司股权结构中“原股东是否放弃优先购买权”一栏明确显示“否”,这也透露出中信信托对安联控股保留了优先购买权。安联实现对中德安联人寿的全面控制,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随后,安联(中国)控股也发布声明称中德安联人寿保险,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对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监管限制的放宽,安联(中国)控股正积极评估本次中德安联股权交易的机会,收购中德安联更多的股权。

2021年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上海监管局已核准中信信托将其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49%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控股。转让后,安联(中国)控股持有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今年9月,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股权变更登记,公司类型由中外合资公司正式变更为外商独资公司。

安联从筹划到收购此笔股权的时间很短,进展也很顺利。如今,中德安联人寿已转型为“安联人寿”,并将以更加鲜明的“安联”身份进一步拓展中国保险市场。

说起中德安联的变化,除了名称变更之外,自2021年底公司股权变更获批后,其实一波人员调整就已启动。

例如,9月21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原股东中信信托签署的解聘决定,自9月16日起,蔡成伟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苏吉青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王宁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

与此同时,安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任命 ( )为公司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部门核准。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由蔡成伟变更为总经理徐春军。

资料显示,1967年出生的 自2020年6月起担任安联中国寿险副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此前,她曾就职于多家知名保险公司,拥有近30年的精算、财务和高级管理经验。目前, 担任安联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安联(中国)控股董事、董事,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和公司管理经验。

此外,今年安联寿险还推出了安联杯未来之星系列活动;获得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授权,成立安联拜仁中国球迷俱乐部等等,可以说,安联寿险的“安联”基因越来越明显。

此次人事变动后,中安人寿能否在经营业绩和保费规模上实现突破备受市场关注。因为目前,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老牌寿险机构,仍未走出中小险企的阵营。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德安联人寿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1.65亿元、40.42亿元、49.46亿元、57.32亿元、59.74亿元、56.28亿元,均未超过100亿元。《一智保险》在此前的文章中也进行过分析:

2021 年 11 月 17 日

中德安联人寿成功“转型”:首家“联转独”公司如何发挥优势注入新活力?

不过,尽管规模不大,但中德安联的盈利能力却比较稳定。从今年来看,根据其2022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德安联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48.51亿元,净利润为3.13亿元。偿付能力方面,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德安联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8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67.81%,总体比较充足。

显然,长期稳健的经营风格无疑将为安联人寿转型之后谋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近日,中安联寿险执行董事、总经理徐纯军在中国人寿行业转型发展峰会上介绍,目前公司正在推进个险转型,提出了“1234”的路径。“1”是一个愿景,即成为中国高端寿险市场的引领者;“2”是两个布局,即一江一海的沿海布局,一江是长江沿岸,一海是东海沿岸;“3”是客户定位,即围绕成为高端寿险市场引领者的目标和愿景,瞄准富有、时尚、活力城市的新人群;“4”是打造什么样的团队,画像就是四个有新人:有爱心、有意思、有才、有能力。

基于此,中德安联寿险将围绕这一画像,严格选拔招募会员,并通过培训资料的转型升级、体系化运营、数字化赋能等方式,推动个险渠道转型。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安联是近年来在中国保险市场动作最大的企业。早在2018年11月,安联集团就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安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此后,安联集团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势头强劲。

2019 年 11 月

安联(中国)控股获准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准开业的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2020 年 12 月

安联(中国)控股获准增资12亿元,2021年10月又获准增资4.86亿元。

2021 年 1 月

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准成立,成为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2021 年 7 月

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准开业。

2021 年 11 月

安联成功收购中德安联人寿49%的股权,现拥有中德安联人寿100%的股权。

2022 年 4 月

批准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增加注册资本4亿元人民币,由安联中国控股出资,注册资本由1亿元人民币变更为5亿元人民币。

此外,近日,京东安联财险还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将持有的京东安联财险3.33%股权转让给安联集团。若本次股权转让成功,安联将持有京东安联财险53.33%的股权,或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京东安联财险的话语权。通过一系列动作,安联目前在中国拥有财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多个牌照。

需要指出的是,安联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野心”并不仅限于保险,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欧洲巨头安联投资正积极争取公募基金牌照,并准备与银行成立合资理财公司。

此外,另有相关媒体报道称,安联集团首席执行官贝特曾表示,正积极关注中国的私人养老金业务,称德国拥有一套成本效益高的企业养老金体系,如果中国能批准进入类似体系,安联集团会非常感兴趣,企业养老金体系可以有效节省员工成本。

安联(中国)副总经理陈亮曾坦言:“未来,安联控股将实现对中国业务的战略管理,推动打造金融‘航母舰队’。这艘航母的业务群将包括安联集团的寿险业务、产险业务、健康险业务、养老险业务、特殊风险业务、救援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优势业务。”

在中德安联发布的更名获批公告中,公司还表示,中国是安联集团重要的战略市场,对在华发展持长期乐观态度。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参与者,安联将继续为中国金融服务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看来,安联集团正按照其计划一步步在中国保险市场打造一艘特色金融保险航母。

结论

回顾过去,作为安联在中国寿险市场的主力军,安联寿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逐渐纳入安联集团的安联人寿将借助股东强大的全球资源优势,进一步布局和拓展业务。面对其他外资机构强势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安联将如何助力安联人寿提升核心竞争力?值得期待。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