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钢材 > 建筑钢材 > 市场分析

日本东芝旗下西屋电气正式启动破产重组程序,或缓解资不抵债状况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wujiai
分享到
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德勤钢铁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德勤钢铁网在线客服

当地时间3月29日,西屋电气在其官网宣布将实施战略重组。公告称,西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同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自愿提出公司重组申请。“由于美国核电项目带来的一些财务和建设挑战,公司正在努力进行战略重组。”

西屋电气表示,已从第三方贷款机构获得了 8 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融资,以在重组期间为其核心业务提供资金并保护其运营。

需要注意的是,与美国破产法第7章下的破产清算不同,该法第11章的初衷是在债权人追诉之前,给予债务人一定的时间在法院的保护下重组债务和经营。进入第11章破产保护程序的公司业务将照常进行。因此,当一家公司走投无路时,就会援引第11章重组业务,争取再次盈利。通用汽车和柯达的破产重组案都是历史上利用第11章寻求法律救济的典型案例。

2006年,东芝斥资54亿美元收购西屋电气77%的股份。但美国核电项目建设严重拖延、超支以及2015年高额溢价收购导致巨额亏损。经过亏损处理,东芝2016财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净利润预计亏损1.01万亿日元,超过日立在2008财年创下的7873亿日元(约70亿美元)的亏损纪录。

美国核电项目因延误和成本超支遭受巨额损失

去年12月,东芝首次披露美国核电业务具体亏损情况。东芝称,正考虑在2016财年财报中为美国核电业务计提1000亿日元(约8.5亿美元)的减记,且上述亏损金额可能进一步增加。日媒预计,减记金额可能高达5000亿日元(约42.6亿美元)。不过,在对西屋电气进行重新估值后,东芝今年2月宣布,美国核电业务预计将遭遇约7125亿日元(约6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前任董事长志贺茂德辞职。

上述巨额损失甚至超过了东芝2006年收购西屋电气时支付的54亿美元。

西屋电气曾经是一家辉煌的公司,其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传统电气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球核电行业的鼻祖,目前全球近50%、美国近60%的在运商业核电站均采用西屋电气的核电技术。

1886年,火车空气制动器的发明者乔治·威斯汀豪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创立了西屋电气公司。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第一列交流电驱动的火车、第一个钨丝灯泡、世界上第一台短波无线电发射机、第一台工业用核粒子加速器等都是由西屋电气制造的。核电的应用开始于1955年,西屋电气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提供了S2W船用反应堆。此后,更多的核动力潜艇都采用了这种船用反应堆。

乔治·威斯汀豪斯本人是交流电系统的疯狂支持者,因此是爱迪生的终身“敌人”。通用电气(GE)及其前身爱迪生电灯公司可以说是威斯汀豪斯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核电技术领域,两家公司的侧重点不同。通用电气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沸水堆核电技术,而威斯汀豪斯则专注于压水堆核电技术。1957年,威斯汀豪斯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商用核电站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台压水堆核电机组。20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使用的民用核能技术几乎全部来自威斯汀豪斯。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时任西屋电气高管开始对公司业务进行重大调整。1997年,西屋电气将非核能发电部门出售给西门子。两年后,英国国有核能公司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BNFL)以11亿美元收购了西屋电气的核电部门。2005年6月,BNFL宣布转让西屋电气股权,通用电气、邵氏集团、三菱重工、东芝公司等全球能源电气巨头竞相加入竞购战。最终,东芝以54亿美元收购了西屋电气77%的股权,这个价格是BNFL出售的西屋电气股权初始估值的3倍。

2015年12月,东芝以2.29亿美元的价格从主营核电站建设的芝加哥桥梁与铁公司(CB&I)手中收购了CB&I/Stone,并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该公司。交易完成后,芝加哥桥梁与铁公司就交易中的营运资金计算方法起诉西屋电气西屋电气,双方还就美国两个核电项目延期和超支相关的潜在债务应由谁承担展开诉讼。此外,作为美国核电项目的总承包商,西屋电气在项目延期、成本严重超支的情况下蒙受了巨额损失。此外,受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因素影响,全球核电建设放缓。上述情况均与东芝收购西屋电气时的预期背离。

据共同社报道,包括同样申请破产的控股公司在内,西屋电气的总债务高达98.11亿美元。西屋电气在重组公告中表示,已与美国核电项目业主达成协议,将在初步评估期内继续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此外,西屋电气还将继续推进中国项目的建设,并在未来寻找其他潜在的核电项目。债务人持有的资产融资将用于资助西屋电气的核心业务,包括支持核电站的运营、核燃料和部件制造、工程以及核设施退役、去污、修复和废物管理。

东芝表示,未来将把西屋电气从合并财务报表中剔除,并退出海外核电业务,以重塑财务基础。有消息称,东芝希望将西屋电气股份出售给韩国电力,并退出美国核电业务。

不会对中国核电项目造成实质性影响

目前,西屋电气在全球正在建设8台机组,包括中国三门核电站1号、2号机组,海阳核电站1号、2号机组,美国V.核电站各2台。其中,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是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的世界首座反应堆,该项目也是中美两国之间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

西屋电气破产重组对中国项目有影响吗?目前看来,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据国家电投、西屋电气官方消息,3月29日晚,国家电投董事长、中国核电技术集团董事长王炳华与西屋电气代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何塞·古铁雷斯、亚洲区总裁刘心刚举行电话会议,讨论西屋电气在美自愿申请公司重组的情况和进展,并就以下事项达成共识:双方将继续履行已签署的核岛和技术转让合同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拓展核电领域合作;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把中国项目作为共同的首要任务,确保在三门、海阳项目投入足够的资源,竭尽全力确保这两个配套项目早日实现装机和商业运营;双方高层将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关注本次重组的进展。

西屋电气表示,此次重组不会影响中国项目的推进和完成。国家电投表示,双方充分认识到中国项目的重要性,将全力以赴确保年内实现投产目标。

国家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吸收、自主开发实施的主体。

中国核电市场曾一度以“国际品牌”著称,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先后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引进核电技术,多进口、多种核电堆型式和技术标准并存,所需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一致,给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3年,国家核电政策明朗,新政府决定将“适度发展核电”调整为“积极发展核电”,上马一批新核电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核电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经过三年技术谈判,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技术在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的EPR技术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中国三代核电的标的。

2009年,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发展项目三门核电、海阳核电开工建设。由于反应堆冷却剂屏蔽主泵研制过程中出现问题,三门、海阳项目一期比原定项目节点晚开工三年多,也影响了后续项目和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示范工程的实施。目前,影响首堆工期的主要问题均已得到解决。

西屋电气破产重组之所以对中国项目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两国的项目建设模式完全不同。此前西屋电气向澎湃新闻()等媒体提供的一份声明显示,中国项目的实施情况是西屋电气向中方提供该技术的知识产权、工程和采购服务,中方负责管理项目的建设和施工。事实证明,这对中国、西屋电气和东芝来说都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东芝的相关公告不会影响西屋电气向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重组公告中,西屋电气还强调,其在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业务不会受到第11章重组申请的影响。由于债务人持有融资也将用于支持这些地区,因此该地区的客户将继续获得西屋电气一贯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国家电投表示,西屋公司申请重组不会对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包括项目建设、后续批量建设、示范项目建设等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西屋公司在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上海等地派驻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团队稳定、状态良好,项目建设和调试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实施十年,在国内核电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完全具备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

东芝的自我拯救

有分析人士称,如果东芝半导体业务能按预期以超过1.5万亿日元(约合13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东芝将能摆脱破产困境。被剥离的半导体存储器业务首轮竞标已于3月29日结束。东芝社长纲川聪3月29日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半导体业务竞标情况表示,“已经出现了足够有能力的公司”来解决破产局面。

东芝曾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企业之一。2015年7月,东芝因虚报营业利润而陷入会计丑闻,震惊日本企业界。东芝聘请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完整报告,称东芝在截至2014年3月的五年内虚报了1518亿日元(约合12.9亿美元)的利润。为摆脱困境,东芝推动了一系列重组,例如出售旗下医疗设备子公司和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

不过,核电业务的大幅减记,让东芝的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美国核电业务巨额亏损带来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为了自救,东芝决定出售近年来一直是其核心盈利部门的半导体业务,以改善财务状况。此前,多家大型电子元器件厂商及投资基金均对该部分业务表现出兴趣,包括美国硬盘巨头西部数据( Corp.)、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SK Hynix Inc.)、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光科技( Inc.)、贝恩资本(Bain)、美国投资基金银湖( Lake)均出现在候选名单上。

谈及半导体业务价值时,纲川聪指出“至少有2万亿日元,现在还在上涨”,并表示在选定目标公司时也会考虑技术流出问题。日媒称,日本政府和业界都警惕其落入韩国或中国等亚洲企业手中。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三村昭夫在东京对记者表示:“有危机感,希望日本厂商参与竞标。”

据日经新闻报道,由于西屋电气的核电站业务与美国能源政策息息相关,日美两国政府都在关注事态发展。美国政府也出于安全考虑,对东芝半导体存储器业务的买家表现出担忧。据悉,两国政府将在4月于东京举行的日美经济对话上讨论东芝核电站和半导体业务出售问题。

责任编辑:德勤钢铁网 标签:日本东芝旗下西屋电气正式启动破产重组程序,或缓解资不抵债状况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德勤钢铁网 |市场分析

日本东芝旗下西屋电气正式启动破产重组程序,或缓解资不抵债状况

wujiai

|

当地时间3月29日,西屋电气在其官网宣布将实施战略重组。公告称,西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同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自愿提出公司重组申请。“由于美国核电项目带来的一些财务和建设挑战,公司正在努力进行战略重组。”

西屋电气表示,已从第三方贷款机构获得了 8 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融资,以在重组期间为其核心业务提供资金并保护其运营。

需要注意的是,与美国破产法第7章下的破产清算不同,该法第11章的初衷是在债权人追诉之前,给予债务人一定的时间在法院的保护下重组债务和经营。进入第11章破产保护程序的公司业务将照常进行。因此,当一家公司走投无路时,就会援引第11章重组业务,争取再次盈利。通用汽车和柯达的破产重组案都是历史上利用第11章寻求法律救济的典型案例。

2006年,东芝斥资54亿美元收购西屋电气77%的股份。但美国核电项目建设严重拖延、超支以及2015年高额溢价收购导致巨额亏损。经过亏损处理,东芝2016财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净利润预计亏损1.01万亿日元,超过日立在2008财年创下的7873亿日元(约70亿美元)的亏损纪录。

美国核电项目因延误和成本超支遭受巨额损失

去年12月,东芝首次披露美国核电业务具体亏损情况。东芝称,正考虑在2016财年财报中为美国核电业务计提1000亿日元(约8.5亿美元)的减记,且上述亏损金额可能进一步增加。日媒预计,减记金额可能高达5000亿日元(约42.6亿美元)。不过,在对西屋电气进行重新估值后,东芝今年2月宣布,美国核电业务预计将遭遇约7125亿日元(约6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前任董事长志贺茂德辞职。

上述巨额损失甚至超过了东芝2006年收购西屋电气时支付的54亿美元。

西屋电气曾经是一家辉煌的公司,其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传统电气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球核电行业的鼻祖,目前全球近50%、美国近60%的在运商业核电站均采用西屋电气的核电技术。

1886年,火车空气制动器的发明者乔治·威斯汀豪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创立了西屋电气公司。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第一列交流电驱动的火车、第一个钨丝灯泡、世界上第一台短波无线电发射机、第一台工业用核粒子加速器等都是由西屋电气制造的。核电的应用开始于1955年,西屋电气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提供了S2W船用反应堆。此后,更多的核动力潜艇都采用了这种船用反应堆。

乔治·威斯汀豪斯本人是交流电系统的疯狂支持者,因此是爱迪生的终身“敌人”。通用电气(GE)及其前身爱迪生电灯公司可以说是威斯汀豪斯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核电技术领域,两家公司的侧重点不同。通用电气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沸水堆核电技术,而威斯汀豪斯则专注于压水堆核电技术。1957年,威斯汀豪斯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商用核电站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台压水堆核电机组。20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使用的民用核能技术几乎全部来自威斯汀豪斯。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时任西屋电气高管开始对公司业务进行重大调整。1997年,西屋电气将非核能发电部门出售给西门子。两年后,英国国有核能公司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BNFL)以11亿美元收购了西屋电气的核电部门。2005年6月,BNFL宣布转让西屋电气股权,通用电气、邵氏集团、三菱重工、东芝公司等全球能源电气巨头竞相加入竞购战。最终,东芝以54亿美元收购了西屋电气77%的股权,这个价格是BNFL出售的西屋电气股权初始估值的3倍。

2015年12月,东芝以2.29亿美元的价格从主营核电站建设的芝加哥桥梁与铁公司(CB&I)手中收购了CB&I/Stone,并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该公司。交易完成后,芝加哥桥梁与铁公司就交易中的营运资金计算方法起诉西屋电气西屋电气,双方还就美国两个核电项目延期和超支相关的潜在债务应由谁承担展开诉讼。此外,作为美国核电项目的总承包商,西屋电气在项目延期、成本严重超支的情况下蒙受了巨额损失。此外,受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因素影响,全球核电建设放缓。上述情况均与东芝收购西屋电气时的预期背离。

据共同社报道,包括同样申请破产的控股公司在内,西屋电气的总债务高达98.11亿美元。西屋电气在重组公告中表示,已与美国核电项目业主达成协议,将在初步评估期内继续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此外,西屋电气还将继续推进中国项目的建设,并在未来寻找其他潜在的核电项目。债务人持有的资产融资将用于资助西屋电气的核心业务,包括支持核电站的运营、核燃料和部件制造、工程以及核设施退役、去污、修复和废物管理。

东芝表示,未来将把西屋电气从合并财务报表中剔除,并退出海外核电业务,以重塑财务基础。有消息称,东芝希望将西屋电气股份出售给韩国电力,并退出美国核电业务。

不会对中国核电项目造成实质性影响

目前,西屋电气在全球正在建设8台机组,包括中国三门核电站1号、2号机组,海阳核电站1号、2号机组,美国V.核电站各2台。其中,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是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的世界首座反应堆,该项目也是中美两国之间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

西屋电气破产重组对中国项目有影响吗?目前看来,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据国家电投、西屋电气官方消息,3月29日晚,国家电投董事长、中国核电技术集团董事长王炳华与西屋电气代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何塞·古铁雷斯、亚洲区总裁刘心刚举行电话会议,讨论西屋电气在美自愿申请公司重组的情况和进展,并就以下事项达成共识:双方将继续履行已签署的核岛和技术转让合同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拓展核电领域合作;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把中国项目作为共同的首要任务,确保在三门、海阳项目投入足够的资源,竭尽全力确保这两个配套项目早日实现装机和商业运营;双方高层将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关注本次重组的进展。

西屋电气表示,此次重组不会影响中国项目的推进和完成。国家电投表示,双方充分认识到中国项目的重要性,将全力以赴确保年内实现投产目标。

国家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吸收、自主开发实施的主体。

中国核电市场曾一度以“国际品牌”著称,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先后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引进核电技术,多进口、多种核电堆型式和技术标准并存,所需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一致,给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3年,国家核电政策明朗,新政府决定将“适度发展核电”调整为“积极发展核电”,上马一批新核电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核电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经过三年技术谈判,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技术在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的EPR技术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中国三代核电的标的。

2009年,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发展项目三门核电、海阳核电开工建设。由于反应堆冷却剂屏蔽主泵研制过程中出现问题,三门、海阳项目一期比原定项目节点晚开工三年多,也影响了后续项目和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示范工程的实施。目前,影响首堆工期的主要问题均已得到解决。

西屋电气破产重组之所以对中国项目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两国的项目建设模式完全不同。此前西屋电气向澎湃新闻()等媒体提供的一份声明显示,中国项目的实施情况是西屋电气向中方提供该技术的知识产权、工程和采购服务,中方负责管理项目的建设和施工。事实证明,这对中国、西屋电气和东芝来说都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东芝的相关公告不会影响西屋电气向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重组公告中,西屋电气还强调,其在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业务不会受到第11章重组申请的影响。由于债务人持有融资也将用于支持这些地区,因此该地区的客户将继续获得西屋电气一贯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国家电投表示,西屋公司申请重组不会对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包括项目建设、后续批量建设、示范项目建设等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西屋公司在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上海等地派驻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团队稳定、状态良好,项目建设和调试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实施十年,在国内核电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完全具备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

东芝的自我拯救

有分析人士称,如果东芝半导体业务能按预期以超过1.5万亿日元(约合13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东芝将能摆脱破产困境。被剥离的半导体存储器业务首轮竞标已于3月29日结束。东芝社长纲川聪3月29日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半导体业务竞标情况表示,“已经出现了足够有能力的公司”来解决破产局面。

东芝曾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企业之一。2015年7月,东芝因虚报营业利润而陷入会计丑闻,震惊日本企业界。东芝聘请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完整报告,称东芝在截至2014年3月的五年内虚报了1518亿日元(约合12.9亿美元)的利润。为摆脱困境,东芝推动了一系列重组,例如出售旗下医疗设备子公司和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

不过,核电业务的大幅减记,让东芝的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美国核电业务巨额亏损带来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为了自救,东芝决定出售近年来一直是其核心盈利部门的半导体业务,以改善财务状况。此前,多家大型电子元器件厂商及投资基金均对该部分业务表现出兴趣,包括美国硬盘巨头西部数据( Corp.)、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SK Hynix Inc.)、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光科技( Inc.)、贝恩资本(Bain)、美国投资基金银湖( Lake)均出现在候选名单上。

谈及半导体业务价值时,纲川聪指出“至少有2万亿日元,现在还在上涨”,并表示在选定目标公司时也会考虑技术流出问题。日媒称,日本政府和业界都警惕其落入韩国或中国等亚洲企业手中。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三村昭夫在东京对记者表示:“有危机感,希望日本厂商参与竞标。”

据日经新闻报道,由于西屋电气的核电站业务与美国能源政策息息相关,日美两国政府都在关注事态发展。美国政府也出于安全考虑,对东芝半导体存储器业务的买家表现出担忧。据悉,两国政府将在4月于东京举行的日美经济对话上讨论东芝核电站和半导体业务出售问题。


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