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技术特点及优势: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经济性
wujiai
|技术特性报告
编辑
特高压技术具有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经济性等特点,对特高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路参数特性及输送容量、稳定性、经济性、绝缘与过电压、电晕、工频电磁场等方面。
距离长:采用特高压技术的特高压交流线路,在传输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最大输电距离可延长3倍;传输相同功率时,采用1000千伏线路比采用500千伏线路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
容量大。研究表明,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电容量约为500千伏线路的4至5倍;±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线路的输电容量是±500千伏线路的两倍以上。[1]
损耗低:传输相同功率时,损耗仅为500千伏线路的25%~40%。
经济效益:据测算,一条1150千伏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可替代5-6条500千伏线路,或3条750千伏线路;可减少杆塔材料用量三分之一电网技术,节省一半导线,节省电网包括变电站在内的造价10-15%。1150千伏特高压线路的走廊仅为同等输送容量的500千伏线路所需走廊的四分之一左右,对人口密集、土地宝贵或走廊困难的国家和地区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研发背景报告
编辑
我国是一个一次能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的国家。西部地区能源丰富,全国可开发水电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煤炭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等地。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全国电力负荷的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京广铁路以东地区。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距离约500至2000公里。
但现有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不能满足未来电力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快电网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更高电压网架建设,促进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科学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计划报告
编辑
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运,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将成为我国能源输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华北、华中电网的功率调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十一五”期间,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里程将达到4200公里,变电容量3900万千伏安;国家还将开工建设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至华东、华中地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3]
到2020年左右,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基本形成,国家电网跨区输电容量突破2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届时,周边国家向我国远距离、大容量跨境输电将成为可能。[4]
开发状态报告
编辑
2006年8月19日,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在山西奠基,这是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电网。[5]
2013年,我国已建立系统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纂相关国际标准19项,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电压,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项技术可降低远距离输电损耗,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