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钻探管的用途、材质及生产工艺开发
wujiai
|常用材料/钢种:DZ40、DZ50、DZ60、R780等。
地质钻探管是用于地质钻探的管材,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地质钻探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DZ60级地质钻探管以前都是用钢制造,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了抢占先机,尽快形成地质钻探管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并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开发生产工艺。
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地质钻探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地质钢管,过去一直采用DZ60级的地质钻探管为钢材质,根据这一市场发展趋势,为抓住机遇,迅速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地质钻探管生产能力,公司依托自身技术力量,开发生产工艺[1]。
钢种特征分析
钢种是德国曼内斯曼公司根据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研制的一类钢种,主要用于生产N80石油套管。该类钢为贝氏体钢,Ac1为720~730℃,Ac3为770~780℃,强度高,但塑性低,脆性大,冷加工性能差。资料显示,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获得细小晶粒,由于贝氏体钢的有效晶粒尺寸与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关系比铁素体+珠光体钢更密切。因此,在贝氏体转变之前尽量减小奥氏体晶粒尺寸,以获得细小晶粒,提高钢的韧性。添加细化晶粒的元素和合理的热处理是细化晶粒的有效措施。
2、降低钢中P、S、N、H、O等有害元素含量,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适当降低钢中碳含量。降低钢中有害元素含量,可减少它们在晶界的偏析,大大降低延迟失效和环境脆性的敏感性;非金属夹杂物是裂纹的根源,减少非金属夹杂物也会降低裂纹产生的概率;C有较高的强化作用,但明显降低韧性,在标准要求范围内适当降低C含量,有利于提高韧性。
3、最大限度消除内应力。钢管的内应力主要是由于金属在冷热变形过程中,内部产生的大量位错,位错的积累和相互干扰,阻碍了进一步的滑移。内应力的存在使钢管塑性差,脆性大。只有最大限度消除内应力,才能明显提高钢管的塑性和韧性。
4、减少表面氧化、脱碳和吸氢。贝氏体钢强度高,但塑性差,即使表面有轻微缺陷,也会引起钢管裂纹和脆性断裂。因此,对钢坯加热、钢管热处理、酸洗等工序必须严格控制[2]。
主要工艺流程
电弧炉初炼精炼-炉外精炼-钢坯连铸-管坯轧制-管坯穿孔-毛管热处理-钢管冷拔-成品热处理-钢管矫正-验收-包装入库
主要工艺特点
炼钢工艺的关键是成分控制,降低钢锭中有害杂质和气体的含量,避免钢锭内部产生偏析,因此对冶炼工艺提出如下要求:
a.熔炼过程中注意控制吹氧强度,保证熔体清碳大于0.50%,最终碳大于0.20%;
b.由于加入的锰铁量较大,为防止锰铁增P,造成P超标,一次冶炼炉排出的钢水P≤0.10%,出钢温度大于1640℃;
c.向钢流中添加铌铁,回收率为95%;
d.袋温:第一袋1580-1590℃,后续袋1560-1570℃。
管坯轧制成中碳贝氏体系列钢,并加入一定量的Nb。Nb的加入可以阻止钢坯加热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考虑到Nb固溶进奥氏体,保证在再结晶区轧制,加热温度定为1180~1220℃。控制终轧温度的目的是为了细化晶粒,防止管坯塑性下降。大量研究表明,在奥氏体临界温度附近轧制,变形温度降低,奥氏体的再结晶能力弱,奥氏体晶体被拉长、拉长,变形过程中产生的位错等缺陷不易消失,从而提供大量的形核点,形核率高,细晶粒钢韧性好。 在轧制过程控制中,确定终轧温度为Ar3+(50~100)℃,约为820~870℃。
管坯穿孔-剪切落料-倾斜炉加热-双辊斜轧穿孔
坯料采用低温慢速加热,炉温控制在1220~1240℃,加热时间50~60min,轧制节奏控制在3片/min,炉内材料支数保持在150片以上。
冷拔毛管经去应力退火、酸洗、润滑后放置2~3天,消除氢脆,然后在75t链式冷拔机上拉制成成品。[3]
概括
通过控制冶炼、轧制,采用合理的毛管热处理工艺,钢管冷拔过程平稳,无裂纹、裂缝、断裂,模具消耗稳定在合理水平,成品率在80%以上。热处理后成品钢管塑性好,强度高,满足用户要求[2]。
概述 国家标准 标准号:GB/T 14975-20121
中文名称:结构用无缝不锈钢管
英文名称:steel tubes for
中标分类:H48 ICS分类:77.140.75
标准分类号:CN 页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