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数据放缓,市场押注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将结束
wujiai
|受高基数效应释放影响,美国最新公布的6月通胀数据明显放缓,推动风险资产大幅走高,而美元则跌向100关口,几乎完全扭转了本轮加息周期的所有涨幅。
市场进一步押注美联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快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将结束,但美联储真的会这样做吗?
美元将跌至何种程度?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去年6月能源通胀基数效应开始消退,美国CPI上月跌至3%,为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仅为去年同期峰值的三分之一。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同比上涨4.8%,为2021年10月以来最低。
数据公布后,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利率监测工具显示,7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仍维持在90%以上,几乎已成定局,9月和11月加息概率则迅速下降,投资者预计美联储或将结束近40年来最激进的紧缩周期。
受此提振,全球风险资产上涨,欧美股市大涨,欧洲三大股指收涨逾1%,工业金属震荡上行,伦铜大涨逾2%,站上8500美元关口;与此同时,反映利率预期的中短期美债收益率全线下跌。
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周三盘中一度暴跌逾1%,触及100.60,创2022年4月以来新低,几乎完全回吐了本轮加息以来的涨幅。相较于美联储或将结束加息周期的预期,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加息步伐并未放缓,此起彼伏加剧了美元的抛售压力。
英镑兑美元盘中逼近1.30关口,创15个月新高。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5月雇员薪资增长7.3%,创下历史新高。英国国内通胀水平在发达经济体中最高,食品通胀高企、劳动力市场火爆,物价压力难以快速缓解。最新市场定价显示,英国央行仍需加息约140个基点。
欧元兑美元上涨1.2%。欧元区6月通胀率仍高达5.5%。欧洲央行正在评估未来两次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近日表示,如果看到企业利润率和工资同时上涨,欧洲央行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政策制定者在控制通胀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美元兑日元重返140关口下方,创一个月新低,近一周升值逾4%。在长期实施超宽松政策后,市场开始猜测日本央行可能在本月即将召开的会议上调整备受争议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荷兰合作银行外汇策略主管Jane Foley表示:“尽管维持政策不变似乎是7月政策会议最有可能的结果,但这将带来更高的通胀预期,市场将关注央行何时调整YCC的可能信号。”
加元兑美元上涨0.4%。加拿大央行周三宣布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0%,创22年来新高。决议声明称,由于消费者支出的韧性,实现2%的通胀目标将比计划花费更长的时间。加拿大央行预计,到2025年中期,通胀率将从目前的3.4%降至2%,比此前预期晚了六个月,未来12个月通胀率将在3%左右徘徊。“通胀率向目标下降的下一阶段预计需要更长时间,且不确定性更大。”
对于美元指数的走势,埃拉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市场已经进入“买入传言”阶段,投资者开始从通胀报告猜测美联储利率将见顶。但事实是美国通胀距离目标还很远,即便不加息,美联储也可能维持利率在高位。
Oanda高级市场分析师Craig Erlam表示美元指数下跌,考虑到美联储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利差,加上美元指数的避险属性,短期内调整空间不大,预计将在本轮加息起点附近获得支撑。他认为,接下来打压美元的趋势将来自于降息预期,而美联储目前还没有降息计划。
市场对通胀降温反应热烈
BK Asset宏观策略师Boris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美联储7月加息25个基点毫无疑问,从核心通胀来看,目前仍远高于2%,美联储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市场而言,最新数据带来了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的希望,这也给FOMC留下了考量空间。
富国银行在研究报告中认为,下半年美国通胀有望进一步放缓,其中汽车价格仍有较大下跌空间,租金反通胀趋势仍将延续。更广泛而言,经济供给侧扩张和需求增速放缓将有助于缓解物价压力,预计年底核心通胀率将降至3%左右。
作为美联储较为关注的价格指标,核心通胀降温缓慢一直是官员们担忧的因素。二手车价格、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住房租金成为近两年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美联储希望通过加息来抑制经济、给需求降温,但5%的利率水平存在进一步紧缩可能引发衰退的风险。
施洛斯伯格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美联储仍对通胀保持警惕,如果7月加息,距离下次会议还有近两个月时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委员会有充足的时间评估经济形势。他认为,为了让美联储安心结束进一步加息,核心通胀率需要降至3.5%以下。
埃拉姆认为,最新的通胀报告不会改变两周后的结果。考虑到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劲,工资快速增长,FOMC将重启紧缩进程。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这很可能是本轮加息中的最后一次,只要通胀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争论就会结束。埃拉姆称,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美联储7月份的基调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他们不希望市场超出他们的预期,会选择把进一步加息的选项保留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