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钢 1720 酸轧线酸洗表面黑色条纹成因分析及对策
wujiai
|热轧基板样品 针对热轧基板,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进行验证。 2.2.1氧化层分析 本次试验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联钢热轧板氧化层厚度(见图4)以及氧化层与基板之间化学元素分布情况(见图5)。同时对图4中方框区域进行EPMA分析,主要元素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2.2.2热轧卷静态酸洗试验 为验证现场设备及工艺的稳定性,增加与同类钢厂的可比性,对酸洗工艺和酸液质量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同等条件下,对联钢及其他钢厂的热轧板进行了静态试验。并用相机记录各时段的图片(见图6)。 2.2.3静态试验样品分析我们对所制作的静态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对比黑区和非黑区元素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由酸洗样品(1)可以看出,经过酸洗后,带钢上下表面出现明显的黑白条纹,整个板面从宏观上看呈现黑色(见图1);(2)从成分上看,整块板的元素含量比较一致,但Cu、Ni含量与标准相比过高(见表1);(3)对样品进行部分打磨后,可以看出未打磨区域的As、Cu、Ni含量高于打磨区域(见图2,从右侧谱图可以看出颜色越浅含量越高),初步可以肯定As、Cu、Ni含量偏高是产生黑条纹的主要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冷轧酸洗,带钢表面已无氧气,说明酸洗已彻底,可以排除氧化铁的影响。
技术研究 36 热轧基板 (1)莲钢氧化层为6.0μm,对氧化层与基板间区域进行EPMA分析可知,As、Cu、Ni在莲钢热轧板氧化层与基板界面处富集,界面处三种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氧化层与基板中(见图5)。 (2)从莲钢热轧板静态试验可以明显看到,在前20秒内,莲钢只有少量氧化皮脱落,而其他厂则出现了大量的铁基,在30秒时,两者差别最小,说明铁基已基本脱落,但到了40秒时,其他厂的氧化皮明显比莲钢的白很多,表面基本看不到织构,而莲钢则出现了明显的黑色条纹区域; 而50s后由于带钢酸洗过度,二者均整体发黑(为方便观察,连钢试样略窄)。(3)静态试验后对带钢黑色区域进行显微分析观察结果为:黑色部分呈岛状分布,其中As、Cu、Ni元素含量大于周边部分,其分布形状与肉眼所见的条纹基本对应(见图7)。结论综合以上分析,产生黑色条纹主要有以下原因:(1)基体表面As、Cu、Ni元素严重富集;(2)从工艺上看,只有在冶炼中才会有部分元素超标,只有在铸造或热轧过程中,As、Cu、Ni才会富集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3)由于Fe-Cu、Fe-Ni均为耐蚀合金,因此酸洗时间比正常时间长。 按照正常设计的酸洗时间是不可能去除黑色条纹的。
冶炼工艺优化冶炼过程中,需要对加入的废钢进行严格检验,避免部分杂质元素超标的废钢流入,导致钢水中元素成分超标。因此需要改进废钢的检验方式,即由原来的“二人操作、协商订货”模式改为现在的“三人操作、分开订货”模式。同时优化配料技术,合理添加适量的HBI、生铁及残余元素含量低的优质废钢,有效稀释钢中的残余元素,提高钢的质量和洁净度。提高热轧加热炉的加热温度。通过一系列优化试验发现,加热温度为1000℃时,Cu和Ni并不是完全沿基体与氧化层界面富集,而是弥散分布在界面附近的氧化层中。 当加热温度升至1100℃时,沿基体与氧化层界面处开始形成富Cu、Ni相,并向基体表面晶界渗透;在1200℃时,Cu、Ni不仅在界面处富集,而且沿晶界渗透。最后,当加热温度升高到1300℃时,由于扩散速度加快,基体与氧化层界面附近Cu、Ni含量减少。因此,提高热轧加热炉加热温度也是降低界面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