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深捕鼠能手:从海量交易数据中揪出老鼠仓
wujiai
|作为一名资深“捕鼠人”,小A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大数据,从海量交易数据中筛选可疑交易行为,并上报证监会调查。“一天当中最紧张的时刻就是交易时间,交易时段,除了监控异常交易行为,还要重点关注股价波动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小A说。
2013年起,上交所启动以打击“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为目标的“抓老鼠行动”。市场监管部创造性地开展基于数据仓库的大数据应用,建立多个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案件线索。通过锁定基准日、筛选高频账户,结合开户、历史交易情况,识别出可疑账户,逐个抓获“老鼠”。目前,上交所已通报基金“老鼠仓”案件线索20余起,涉案金额逾百亿元,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了精准打击。
大数据显著提高了精确打击的能力
大数据给稽查执法带来了哪些变化?证监会稽查局办公厅副主任裴胜春表示:“在大数据分析之前,基金经理内幕交易的违法行为很难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内幕交易案件的线索主要来自于举报。有了大数据就不一样了,近期抓获的内幕交易者,几乎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的。”
博时基金原经理马乐案被称为“大数据抓老鼠第一案”。该案中,马乐利用基金经理的信息优势,投入本金300余万元,操作3个股票账户,通过临时购买的不记名电话卡下单,先后在其管理的基金账户之前、同时或稍晚买入76只同款股票,累计交易金额达10.5亿元。正是大数据监控分析,帮助监管部门锁定了这三个涉案账户。
“大数据对于发现基金经理‘内幕交易’尤其有效。与其他内幕交易的‘一次性交易’不同,基金经理的‘内幕交易’一般是在一段时间内频繁交易,留下的蛛丝马迹更容易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裴胜春说。
据统计,自2013年下半年未公开信息交易监测分析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证监会已立案调查未公开信息交易案件41起,目前,证监会已将华夏基金、海通基金、平安基金等20家金融机构39名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违法交易活动的人员移送公安机关。
“我们对市场的监控在某些方面比成熟市场有优势。”裴胜春介绍,目前,沪深股市的交易监控是“穿透式”的,即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直接掌握具体账户的交易明细数据,而这在很多成熟市场是做不到的。
监管谋求转型,更加注重巡视执法
大数据系统的启动,是证券市场检查执法的变革之一,这诸多变革的背后,是监管转型的有力推动。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新常态下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老鼠仓,关键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推进监管转型。2014年以来,全系统围绕转变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模式等做了大量工作。
肖刚说,逐步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从监管重点看,这种新机制就是“一手抓规则,一手抓执法”。
在此背景下,巡视执法作为事中监管的主要手段,对维护市场“三个公平”和平稳健康运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肖刚强调,要正确处理“促发展”与“强执法”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统一统一,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巡视执法。
据了解,当前证券监管系统的资源配置越来越向现场监管部门和事后监管部门集中,如上市公司监管人员有600多人,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监管人员有780多人,审计人员有770多人。
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收到违法违规线索678条,同比增长11%;新立案205件,同比增长8%;移送公安机关74件,是前五年平均数的2.3倍;结案163件,收缴罚没费用7.04亿元,对31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执法行动一直在路上
证监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但也要看到,当前执法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近期案件显示,涉案人员和机构日趋复杂,违法行为愈发隐蔽。从事内幕交易的人除了内幕人士、内幕人士亲朋好友外,还涉及内幕人士司机、校友、客户、前同事等相对外围的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也从交易环节蔓延至上下游,涉及证券公司、保险资管、商业银行等。行为人大量使用无身份关联的亲属账户和他人账户,并开始使用融资账户。
裴胜春表示,我国资本市场整体上还处于新兴、过渡阶段,各类市场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针对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民事赔偿责任缺位,行政问责措施相对简单,相关刑事量刑相对较轻,证监会的行政措施相对有限。”
下一步,证监会将在监管资源调整、执法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把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发现违法行为、查处案件、防范系统性风险上来。据悉,证监会各有关单位、部门正进一步加强前后端的协调配合,随着违法线索发现、案件侦查、后端审理处罚等整体协同能力的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将显著提升。此外,证监会与公安机关还探索建立行政侦查与刑事侦查“同研联查”新模式,打击利用未公开信息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