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迎政策补丁,财政部明确给予炼油企业阶段性价格补贴
wujiai
|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上限”限制迎来了更加明确的政策“补丁”。财政部官网6月29日发布的《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阶段性价格补贴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为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减轻消费者负担,经国务院批准,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国家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时,不再阶段性上调成品油价格,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给予相应价格补贴。
《通知》明确,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调控上限(130美元/桶)时,对炼油企业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政策期限暂定为两个月。如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将提前明确相关调控政策。炼油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汽油、柴油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包括“三桶油”下属炼油企业和民营炼油企业。
财政部、发改委最新发布的《通知》本质上是针对高油价周期的预防措施,提供了一旦国际油价突破调控上限的阶段性操作细节。从内容上看,国际油价突破上限后,国内油价不再上调,以减轻下游用户和消费者负担;对炼油企业进行阶段性补贴,是为了保护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确保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
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该如何调整?其实,目前已经有相关规定。我国石油采购比例超过70%,按照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调整前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变动,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这种联动机制有所谓“上限”和“下限”的价格限制。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其中就包括为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定上下限: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上调,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上调或少上调;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下调;在40美元至130美元之间时,按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之所以设置上下限调控,是因为我国既是石油进口大国、消费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油价会增加用油行业和消费者的负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过低的油价则会导致国内原油产能萎缩,削弱我国石油自给能力,不利于能源安全。澎湃新闻称,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触及了“底价”,但至今未触及“上限价”。2016年国际油价下跌期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因“底价”机制而“六连停”,未做任何调整。2020年疫情压垮全球成品油需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后,也触及了“底价”。 今年3月俄乌冲突爆发引发的国际油价暴涨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飙升至近140美元/桶的高位,但因为只是短暂的日内价格,整个调价周期均未超过130美元。
现行成品油价格政策有效缓解了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带来的影响。据澎湃新闻计算,以某沿海一线城市为例,现行92号汽油最高零售限价较今年年初上涨了约27%,而在此期间国际油价已上涨了48%。
有网友称,“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高位时,国内92号汽油价格为每升6.3元;2022年6月,国际油价为每桶120美元,国内汽油价格已涨至每升9元。”这其中有什么问题?难道真的是“桶”变贵了?
类似的观点引人瞩目,但实际上,二者并不能直接比较。除了油品升级,两个时点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成品油消费税也经历了多轮上调。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随国际油价暴涨而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炼油厂“埋单”。中石化官方微信曾披露,2008年油价倒挂,原油价格高于成品油价格。为了不把高油价转嫁到各行业,造成全国物价上涨,国家及“三桶油”对高油价补贴1652亿元,原本要10多元的油卖到6.3元,车主每升油补贴4-5元。
炼油厂“补贴”,消费者享受低油价,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2008年,由于炼油业务亏损,地方炼油厂停产,中国出现“油荒”。
原油成本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国际油价上涨直接推高了炼油成本,持续抑制了炼厂开工积极性。一位成品油市场资深人士向澎湃新闻分析,《通知》对炼油企业进行补贴,是为了兼顾生产者的利益。《通知》规定,炼油企业价格补贴以10个工作日(对应成品油调价窗口期)为一个周期计算,补贴标准为周期内应调但未调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的金额。符合条件的炼厂可按流程申请。“如果国际油价持续高企,成品油价格达到调控上限后不再上调,那么炼厂原料成本上涨就无法传导至下游零售端,导致企业成本负担加重,继续挤压炼油利润空间甚至出现亏损。”
该人士认为,虽然今年国内炼厂开工能力较去年有所下降,但由于成品油出口量下降,国内石油供应将有保障。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第三方数据的支持。据大宗商品信息机构金联创统计,7月中国汽柴油及煤炭出口预计达111.2万吨,其中汽油27.5万吨、柴油14.1万吨、航煤69.6万吨。与6月预期出口量相比,汽油环比大幅下降80%,柴油下降12%,仅航煤上涨7%,总量下降近一半。与去年同期实际出口量相比,汽柴油及煤炭全线下跌,同比分别下降63%、90%和5%,总量同比下降约60%。该机构认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原油短期内或将高位宽幅震荡,国内地炼企业成本仍较高。 基于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安全的角度,成品油出口政策可能再度收紧。
有人认为,《通知》的发布意味着国际油价有望突破130美元,目前来看,还有一段距离。截至6月29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98美元,至109.78美元/桶;伦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72美元,至116.26美元/桶。
展望后市,由于全球原油市场供应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业内普遍认为后市油价仍偏向上行,短期内不排除油价突破历史高位的可能。